相传唐高宗永徽年间(即公元650年),怀川地带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药王孙思邈闻讯,迅速赶到这里查看疫情,并用这里的四大怀药配制屠苏酒,很快便遏止了瘟病的流行.
明目张胆"明目张胆"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新唐书·韦思谦传>.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有个监察御史叫韦思谦,他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敢于揭发贪官污吏的种种不法行为.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14岁入宫,被选为唐太宗(李世民)才人,太宗死后,曾削发入阉为尼,不久被唐高宗(李治)召为昭仪.公元655年,31岁的她被立为皇后,随后参与朝政,号为天后.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去,其间虽然曾先后立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为帝,而武太后临朝听政,实权完全操纵在她的手中.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为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元705年武后病重,唐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随后武氏死去,享年82岁,被谥为大圣则天皇后,因而史称武则天.
据《新唐书·后纪》记载: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高宗突然病重,“头眩不能视”,情况十分危急。一御医奉命应诊,很快查出病因,建议立即针刺头部,使之出血,即可病除。而权倾朝野的武则天却指戳这名御医故意戏弄唐高宗,要处死他。高宗说道:“侍医议疾,何罪之有?更何况我病得很厉害,还是让他医治吧!”这位御医赶紧实施了针刺治疗,唐高宗的症状果然消失,头眩祛除,眼也能视。这位高明的御医,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张文仲。
西安大雁塔在西安市南慈恩寺内,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始建,为砖表土15层方形,武则天时改用青砖修成楼阁式七层塔.唐代宗大历年间又改建为十层,后因战火破坏,剩下七层,明代在塔的外表加砌面砖,即为今塔.大雁塔有一联云:"历代数鳌头,朱墨千秋崇虎榜;题名附骥尾,浮图七级幻龙门."
雪夜桃花唐代徽元年(665年),唐高宗病重,时值严寒刚过,含羞的桃花正争相开放,桃花盛开的时节,红、粉、白的桃花开满了庭院.好一派明媚春色,高宗顿觉身上轻松了许多.许久胃口不开的高宗,有了食欲.这时则天皇后高兴异常,于是亲自指导御厨做了一道菜.
唐高宗得了眩晕病,头晕目眩,不想睁眼,召太医秦鸣鹤前来诊治,秦鸣鹤诊后说:"风热之毒上攻头目,若用针点刺头部少量出血即能痊愈."皇后在帘内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医生该杀头!皇帝的头难道能放血吗?"秦鸣鹤惊慌地磕头请求饶命.皇上说:"医生议论病,按道理不应该治罪.况且我的头目沉重烦闷,几乎不能忍受,针刺头上出血未必不好.我的主意已定."便命令医生扎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长寿的皇帝之一,历经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四朝,享年81岁.她有哪些养生秘诀呢?史料记载,武则天曾在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整日参禅打坐,修身养性,学到了佛家气功“结跏趺坐”功法.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该书对唐初及唐前的医学发展予以了总结,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唐前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书中对众多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了详细地论述.本文仅以消渴病为例,对书中相关文献记载试析如下:
银汞合金用于修复牙齿缺损,据朱希涛教授考证,我国唐高宗显庆4年(公元659年)苏恭编著的唐本草中即有用银膏修复牙齿的记载,可证唐代或更早前即用银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