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吻合】相关文献(3)
  • 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制作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CSTPCD CA 2015年10期

    目的:建立SD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将右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气管下面的组织,与左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记录缝合针数及吻合时间,1个月后取吻合口血管行HE染色及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进行观察.结果:成功建成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吻合7针,平均吻合时间(40 ± 5)min.吻合1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大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无脑缺血灶.结论:模型制作成功率高,能保证脑组织血液灌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护颈总动脉周围的分支血管及神经.模型可应用于烟雾病外科治疗及插入性血管移植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 动物模型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小腿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1期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对小腿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10例小腿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蒂部血管运用端-侧吻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胫前血管损伤6例,胫后血管损伤4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后血管蒂部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行端-端吻合,皮瓣通血后血运良好,缝合覆盖创面.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外观、色泽、肢体有无缺血.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2例因创面感染延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24个月,平均10个月.10例患者皮瓣厚薄适中,外形良好,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皮肤相近.患肢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蒂部血管运用端-侧吻合的方式是修复小腿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段,临床疗效确切.

    股前外侧皮瓣 端-侧吻合 血管吻合 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
  • 端-侧吻合主动脉重建技术在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婴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中采用端-侧吻合技术与扩大的端-端吻合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63例婴儿CoA合并心内畸形行一期矫治手术,按主动脉重建时的技术方法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两组,端-端吻合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6±2.9)个月,应用扩大的端-端吻合技术行手术治疗;端-侧吻合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3.4±2.6)个月,应用端-侧吻合技术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压差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端-侧吻合组新生儿比率(23.1% vs.4.2%;x2=3.979,P=0.045)、术前24 h内酸中毒比率(15.4% vs.0%;x2=4.080,P=0.048)均高于端-端吻合组.术后端-端吻合组无死亡,端-侧吻合组死亡1例(2.6%).端-侧吻合组术中停循环时间明显短于端-端吻合组[(18.6±2.7)min vs.(23.4±3.7)min,F=14.617,P=0.000].端-端吻合组人心脏监护室(CICU)时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压差<5mmHg、5~15 mm Hg、>15 mm Hg患者分别占20.8%、45.8%和33.3%,端-侧吻合组分别占97.4%、2.6%和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0,P=0.000).术后24 h端-端吻合组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压差<5mm Hg、5~15 mm Hg、>15 mm Hg患者分别占45.8%、41.7%和12.5%,而端-侧吻合组占100%、0%和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20,P=0.000).随访62例,随访时间2~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瘤形成,无需再次手术处理的主动脉再狭窄.结论 在婴儿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中,与扩大的端-端吻合技术相比较,应用端-侧吻合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显著降低术后早期出现的残余梗阻.

    主动脉缩窄 端-侧吻合 端-端吻合 再狭窄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