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家畜及钉螺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通水文站及南京水文站建坝前后各典型年特征水位的变化值,以及江洲滩家畜上滩活动、家畜感染情况、滩地野粪污染、江洲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现况调查,推测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家畜活动和感染以及滩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建坝后4、5月份耕牛活动带高程将上移0.5m左右,秋季耕牛上滩活动时间将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耕牛年上滩时间将延长,血吸虫病感染率将有所上升;滩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也将有所上升.结论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将对江滩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闽侯县位于闽江下游,环抱福州市,辖13个乡镇,人口68万.血吸虫病最早发现于1938年,为当时任职于福建科学馆的康仲璋先生在邻县福清调查时追踪钉螺水系源头发现当时称为林森县的尚干乡(后改为祥谦镇,几年前又划分为青口镇)的尤树和东山村有本病存在,在人的粪便中检及血吸虫卵,钉螺中查出血吸虫尾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4月福建省血吸虫病研究所派人指导,发动群众2万6千工天,调查900万m 2的可疑溪沟,终于证实尚干乡的东台、西台、联丰、青林、大义5个村有本病流行.钉螺面积60万平方米,分布环境以溪流为主(49.3%),次为草埔(9.4%)、水坝(5.1%)、田后壁(3.9%)等各种环境.钉螺密度最高者为溪兜村的溪坑,达137只/1平方尺.从古山尾村水沟中捕捉的钉螺感染血吸虫阳性率最高.为4.6%(9/192).全县病人1026例,分布在马齿溪等4条水系周围的54个自然村,人群感染以古山尾村最严重,为58.3%(31/53).病人以11~41岁占绝大多数(84%),农民占81.9%,病牛58头.
为了解我市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和钉螺感染及有螺面积的分布情况 ,为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在省寄研所的指导下,于2001年完成全部流调工作,现将本次流调工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