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会引起多种皮肤病进入秋冬两季,就开始了干燥主旋律.但你知道干燥会引起多种疾病吗?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亦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会出现口鼻、皮肤干燥等情况.所以,秋季也是皮肤病高发的一个季节:皮肤表面上的水分减少,皮脂分泌跟着减少,使皮肤变得干燥,容易出现皲裂、脱屑、瘙痒、皱纹加重等情况.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鱼鳞病、银屑病症状加重,而且换季时气温变化大,易导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真菌或者病毒,易患丘疹性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皮肤瘙痒症是秋冬季最常见的皮肤病,分为全身性瘙痒和局部性瘙痒两种.全身性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局部性瘙痒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称之为“痒点”,其原因可能为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内脏疾病在皮肤的一个早期表现.
神经衰弱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它是由于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属于神经官能症。
鲜人参含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饮食文化价值,护肤美容价值和交际价值.其一,"中药鲜用"价值,鲜人参有一药多效的作用.用鲜人参配制的中草药能大补元气、生津、滋阴、清肺、润燥、滋补肾虚头晕、治疗肝虚贫血、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腰背酸痛、慢性腹泻、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疾病,长期食用能起到补气壮阳、补气健脾、调节血液循环、增强智力、防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为小鼠骨髓SCE试验表明,鲜人参同干人参相比药效是无可比拟的,一支鲜人参相当三支红参的作用.
现在患胃肠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慢性胃炎,不仅仅影响人的肠胃功能,更多情况下,还能通过神经反射严重干扰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使病人出现久治不愈的头痛、晕眩、全身疲乏等症状,陷入神经官能症或亚健康状态.世界胃肠道病学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慢性胃炎伴萎缩性胃炎造成胃癌的发病率为3%~4%.
输卵管结扎手术因具有安全、简便、长效、痛苦少等优点,而被育龄妇女所接受.但在施术过程中,违反手术操作常规或忽视手术适应证,可造成手术后遗症,给受术妇女带来不应有的身心痛苦.我们计划生育指导站自1993年~1996年共收治23例输卵管结扎术后遗症患者,其中切口延期愈合14例、腹腔感染粘连3例、月经异常2例、神经官能症4例.现就其发病原因做一粗浅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神经官能症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6月收治的100例神经官能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依从性,对疾病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经腹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下腹痛等不适是常见术后并发症状,有研究提示,输卵管结扎术后下腹痛患者中,大网膜粘连占47.4%,盆腔粘连占8.5%,肠粘连占8.5%,盆腔静脉淤血症占6.8%,子宫内膜异位症占6.8%,慢性阑尾炎22.0%,陈旧性异位妊娠3.4%,畸胎瘤1.7%[1].目前认为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后远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各种盆腹腔炎症、粘连等,如盆腔炎、大网膜粘连综合征、肠粘连等,以及术后精神神经症状如神经官能症等,现分述如下.
本文就几例神经官能症患者中医辨证治疗经验做一简单介绍,以期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难治性胃肠神经官能症是由于胃肠分泌功能运动功能紊乱而导致饮食与大便异常,诱发胃或肠的功能性障碍,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或疼痛,呈间断性,多与心情不畅、情志抑郁有关,疼痛的位置不定.不思饮食,甚至见食亦烦,即觉脘腹胀满,心中怒气难以压抑,嗳气频繁,长出一口气顿觉舒适;心烦易怒,看见什么都不顺心,总认为是不治之症,所以导致失眠、记忆力减退、大便糖稀,1天数次或数日1次不等,量少、不成形状.
梅核气是以咽中有异物感,如有梅核塞之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表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描述为"咽中如有脔",西医多属于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的范畴,妇女多发此病,临床治疗多收效不佳.笔者在治疗本症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肝郁气结,痰凝,脾虚所引起本症,灵活辨证,合理施药,临床疗效极佳,现摘录病案2则简介如下.
黄连阿胶汤源于《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火,直折火势;阿胶、鸡子黄甘平,滋肾育阴;芍药敛阴.且鸡子黄色赤人通于心,阿胶色黑通于肾,两药相配,得坎离济既之妙,具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之效.
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大脑高级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神经机能障碍性疾病,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的记载,但在"郁证"、"不寐"、"虚损"、"脏躁"、"惊悸"、"怔忡"、"百合病"、"奔豚"、"梅核气"等病症中多有描述.
笔者自1990年4月至2000年8月用自拟养心安神汤治疗重度神经官能症9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组以内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多为主观感受,组织结构无相应病理变化。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治疗靶点,效果不甚理想。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本文从“怪病多瘀”入手,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选取3则病案以示其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同时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及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经验方面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梅核气病是中医病名,泛指患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如有梅核堵住咽喉.此病不是器质性疾病,大多数属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范畴,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满意,下面介绍病案二则.
当脊柱病影响了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脊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时,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刺激附近交感神经,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在颈部,这些症状的表现尤其多种多样,而且多是主观症状,常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长期以来,由于对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诊断方面也缺乏客观依据,因而在治疗上亦存在诸多困难。随着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病理生理学、遣传学、内分泌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颈椎疾病引起的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与血压异常、心律紊乱、冠心病、视力障碍、脑血管疾病等约20种疾病或症状群有关,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1]。临床上常根据这些不同症状,而分别称为颈心综合征、颈性眩晕、颈性血压异常、颈性视力障碍等。下面就最为常见的几种颈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交感神经因素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梅核气是病人咽喉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感觉,似梅核样阻塞于咽部,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以妇女多见,常发病于生气之后,或因多日不愉快心事而情绪忧郁和闷闷不乐致病.本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其主要症状是咽部觉有异物梗阻感,并不妨碍进食.咽部检查无异常发现,食道吞钡X线检查排除食道恶性病变,打消病人疑患食道癌的思想负担.
梅核气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或咽异感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本病以咽喉中似有梅核堵塞感为特点,多指除咽痛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或幻觉,如球塞感、紧迫感、粘着感、瘙痒感、虫爬感、无吞咽困难的吞咽梗阻感等,而咽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七情郁结,气滞痰阻,气机不利所致.笔者自1998年以来应用针刺翳风穴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5岁.初诊日期:2010年6月12日.主诉:两胁部发热、胀闷30年.病史:30年前因产褥期受凉、劳累,渐出现乏力、骨节疼痛等症,尤其自觉心胸两胁部发热、胀闷,持续不已,诸症每因劳累及情志不畅而加重.近年,除上述症状不解外,复感头部及四肢发凉、怕冷,穿厚衣戴帽亦不觉暖,身体困重,纳少.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女,72岁,于2007年11月7日就诊.主诉:腹部发现包块1年,疼痛1个月.病史:10年前患者因患神经官能症到某疗养院医治半年,情绪稍有缓解,但遇事仍过于偏执,情绪激动,报复意识强烈.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惶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症的一种病症.见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冠心病及某些胃肠道疾病.临床上辨证可分为六型,我们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了辨证施护,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涤痰法是中医治疗法则的常用方法之一,只要辨证准确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列举三个应用该方法治愈神经官能症的病例,都是采用涤痰法,针对脏腑病机遣方用药,其疗效迅速、显著.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一贯煎具有滋阴疏肝之功效,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一贯煎在高血压;糖尿病;神经官能症;痛经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颇有心得.
神经官能症属中医学中"郁证"、"心悸"、"不寐"等范畴.因本病缠绵难愈,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致使其生活质量及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笔者近2年使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26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71例,年龄19岁~66岁,平均42.8岁,病程1年~18年;对照组:4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8例,年龄20岁~61岁,平均43.4岁,病程半年~21年.以上1 73例病人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诉,部分患者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一般情况尚好,无消瘦、发热,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以左下腹压痛为多),多次粪便常规、培养均为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其中34例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部分患者肠蠕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其中18例纤维结肠镜提示乙状结肠或直乙肠交界处粘膜轻度充血、水肿,但未见溃疡及出血点,组织学检查正常,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嗝”,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单纯性呃逆常见于受寒或食入药物、冷食、吸入冷空气、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使膈肌发生不由自主的痉挛性收缩.继发性呃逆者常见于:胸腹手术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1].多年来,西医治疗呃逆的疗效不佳,为了探讨治疗呃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60例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与针灸治疗及穴位注射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肋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物梗阻,并伴有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本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郁证可见于中风、孕产期及强刺激后.发病以女性居多,但在生活学习压力过大、节奏加快以及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男性发病者亦有增加的趋势,故重视本病的治疗、护理及预防有着及其重要意义.笔者对郁证患者,为提高疗效,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辨证施护以配合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胃肠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约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1].IBS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全身性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并伴有明显的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症状.近年来,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重要关系[2],β-内啡肽(β-EP)是一种主要由下丘脑弓状核及垂体中叶合成分泌的神经肽,是体内主要的内源性阿片肽之一,后者是最早被发现能从中枢水平影响胃肠运动功能的胃肠肽之一.笔者在临床应用健脾疏肝法治疗IBS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该方对血浆及肠粘膜β-EP的影响.
顽固性剥苔为临床多种疾病所常见,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疗效欠佳.笔者曾用单味哈士蟆油治疗,收到较好疗效.后视不同证型,分别加味治疗30例,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75岁,平均40.8岁;病史14个月~20年;花剥苔14例,光剥苔16例.临床分型:阴虚型:舌质赤、口燥咽干、易饥而食少、大便干、脉细数为主症(10例);阳虚型:舌质淡白、畏寒、四肢清冷、脉小无力为主症(6例);气阴两虚型:舌质淡白或红、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饮、头晕目眩、神倦乏力、脉细或小而无力为主症(8例);阴损及阳型:舌质淡白或红、口燥咽干,腰脊酸楚、畏寒、脉小无力为主症(6例).西医分类:器质性疾病22例(其中肺结核8例,骨结核4例,前列腺增生4例,萎缩性胃炎6例);功能性疾病8例(其中胃肠植物神经紊乱5例,神经官能症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