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药物杀灭易感地带钉螺是当前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现有的合成类化学灭螺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应用植物中所含有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灭螺作用、环境保护、经济与资源优势,已成为灭螺剂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系薯蓣属含皂甙植物,我们曾经报道过该植物根粉制剂杀灭湖北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的效果[1],现就盾叶薯蓣制剂杀灭钉螺的药效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的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微生物用以杀灭钉螺,并验证其效用.方法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分离得到自养黄色杆菌(Xanthobacter autotrophicus),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接触法进行了杀螺实验.结果钉螺在1×10 6、2×10 6、3×10 6、4×10 6 cfu/ml 4个浓度的菌液浸泡24~72 h,死亡率在1.3%~95.0%之间,48 h的LD 50是2.6×10 6 cfu/ml,表明钉螺的死亡率与浸泡时间及菌液浓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浓度为10 6 cfu/ml以上的该菌液具有比较稳定的杀螺效果;浸泡法杀螺比接触法效果更好.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螺灭杀,Luomiecide)有较强的灭螺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钉螺分布面广量大,地理环境差异大,影响因素很多,使用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其杀螺效果.笔者结合现场灭螺和相关研究,就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在现场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氯硝柳胺具有高效灭螺作用,效果稳定,在全国血吸虫病疫区广泛使用.现就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
目前中国采用的主要灭螺方法是化学药物灭螺,但大多数化学药物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或/和对非靶生物的毒害而被限制使用,从而阻碍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1,2].因此,研制和开发高效、低毒的灭螺药物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药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又名苋陆、大苋菜、山包谷、红苋菜、肥猪菜等.其干燥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传统的泻下逐水药,对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及痈肿等症有效[1],临床上用于肾性、心源性及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乳腺增生病,唇癌及其他癌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道出血,肝炎,白带症,银屑病等,国内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尿路感染、过敏性紫癜、嗜酸性细胞筋膜炎等,均有较好疗效[2-6].现将其国人鲜知的灭螺作用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