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液晶屏的 1脚或 2脚 (背电极线 )上,另一根表笔依次移动接触各显示电极的引脚,各显示电极均应有较清晰的显示,否则说明液晶屏有问题. (注意不宜用其它直流电源进行此项检查.如果长时间施加过大直流成分,会发生电解和电极老化,从而降低液晶屏的寿命 ).
故障1监护时无心电波形,显示器指示导联线断。检修测量导联线电阻,判断其好坏,拔下导联线测量每条线心电极到插头的电阻值,正常时应为1.1千欧。测量结果:有两条为正常,一条为开路,此导联线一般都是在纽扣接点到匹配电阻之间内部断线,将开路导联线靠近匹配电阻处剪断,测量其电阻值,若正常,找一条国产电极线进行联接;若还是开路,将匹配电阻处的保护层用利刀划开,透过透明密封材料可清楚的看见匹配电阻与各导联线的联接情况,用钻打孔使欲接的焊点露出,用尖烙铁将电极线焊上,检查无误做密封处理,至此导联线已修复。我们用此法修理过一些进口、国产的心电导联线。进口导联线成本较高,自修后能满足使用要求。故障2显示器上心电波、字符出现时而放大时而缩小现象。
1 工作原理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主机、控制板、电源、功能板、监视器、电极线等部分组成.主机:作为整个设备的后台,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操作与演示的环境,直观与熟悉的WindowsXP系统相似,让操作者更加得心应手.控制板:由主机软件控制,软件的调试使控制板得到响应,使其调节功能板的电流及电压,从而为治疗患者得到适度的电刺激提供准确的电位.
临床上,很多患者在使用临时起搏器时,因固定不良出现了不适或影响了治疗,主要表现为固定过紧易使局部皮肤发生压疮,或因固定过松导致临时起搏器掉落在床上,甚至发生临时起搏器与电极线分离而危及患者生命的意外.针对此现象,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手术风险较小,但仍会发生一些并发症,主要有血肿、感染、血气胸、起搏器综合征、电极断裂、电极脱位等。其中,电极断裂的发生比例约1.2%,早期断裂多为术者操作不当所致;晚期断裂多为锁骨下间隙太小,电极与锁骨或肋骨长期摩擦所致。本文介绍一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电极断裂,在右侧锁骨下重新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启发。
通过分析经颅磁刺激线圈放电时的电场分布,探索磁刺激输出脉冲对脑电采集帽产生的伪迹信号来源.我们通过建立八字线圈感应电场分布的半无界空间数学模型,获得八字线圈感应电场的分布特性,分析磁刺激影响脑电采集回路的两种影响因素,我们用matlab软件仿真刺激线圈与脑电极线成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时产生的伪迹信号的变化趋势,通过模型试验和人体实验验证这种趋势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脑电导线重合于线圈长轴,产生脑电伪迹最小,当线圈转动其他角度或当线圈下移时伪迹会逐渐增大,最大伪迹幅值是最小伪迹幅值的约10倍.在TMS-EEG试验中,伪迹信号的幅值、持续时间与线圈摆放位置、角度有关.通过实验前合理排布脑电极线可降低伪迹信号幅值、持续时间等参数,提高磁刺激下脑电信号特征信号提取的准确性.
病例资料患者,女,64岁,既往因扩张型心肌病行三腔起搏器植入。一年前接受直肠癌切除术,因肿瘤复发,经右肘正中静脉置入(P I C C)管作为化疗通道。在第4个化疗周期中,患者因洗澡时不慎,PICC管完全脱入静脉内。2 h后胸部X线片提示PICC管近端位于腋窝(图1 a),远端位于右下肺动脉主干(图1 b),中间段大部分与上腔静脉及右心房、右心室内心脏起搏器的电极线重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3岁,体质量指数19.4,于2004年10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DDD)置入术.术后未定期复检.2009年6月10日,患者因活动时出现晕厥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率慢(40次/分左右)而再次到本科就诊.入院时心电图如图1所示,起搏器工作正常.但活动时再次感头昏,无黑朦和晕厥,心电图如图2,起搏器仅有电信号,不能正常带动心房和心室,患者为室性逸搏心律,频率28次/分,伴有心房反复搏动,心室率为56次/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