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技术,试验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而且可促进关节功能的尽快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目的 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对13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VAS、Harris评分、骨代谢标志物、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术后3、30 d,患者VAS评分、CTX-Ⅰ、PCT、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Harris评分、BGP、PⅠNP及TGF-β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患者VAS评分、CTX-Ⅰ、PCT、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3 d,Harris评分、BGP、PINP及TGF-β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骨代谢,促进骨愈合,同时亦能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荐.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108例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有27例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治疗,36例采取解剖型锁定钛板采取、26例采取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采取、19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四组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预后指标(卧床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随访半年采用Harris评分观察四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状况.结果:四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的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和解剖型锁定钛板组(P<0.05);随访发现,动力髋螺钉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具有出血量少、术后卧床时间短且远期疗效高的优势,值得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推广使用.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试验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为85.7%,试验组优良率为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长于试验组,出血量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53例患者获得随访13 ~ 24m,平均随访15.3m,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无股骨头坏死.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结构,贴附紧密,固定牢固,对股骨头血供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材料.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倒,对照组疗法为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疗法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94.1%,对照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79.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疗法造成的创伤小,不会对骨折端血运造成过度干扰,固定牢固合理,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分阶段分析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术期失血量,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当天、术前1d、术后3d行血细胞分析检查,用Gross公式计算分析术前隐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结果:术前1天隐性失血量平均218.85ml,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平均156.12ml,术后隐性失血量平均为379.51ml,入院到术后3d围术期总失血量平均为754.48ml.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尽早手术,及时少量分次输血,多学科协同治疗,能较好缩短患者待床,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能使更多的老年患者获得早期良好的康复.由于病例数较少,缺乏急诊及限期手术对照分析,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PFNA组40例,FHR组38例,通过查看手术记录、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第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少于FHR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FHR组下床活动时间较PFNA组短,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第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作为一种结合微创技术的髓内微创系统,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方法,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压疮、肺炎等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可能性相对减少,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不主张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6例,分甲乙丙3组,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外固定架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丙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甲组和乙组;乙组的术后卧床时间小于甲组和丙组;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甲组和丙组,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 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来医治,将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从该院在2016年6月—2018年2月的时间段内进行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以他们为基础作出研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他们进行均分成两组,为置换组与固定组,将两组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进行对比,在术后,患者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包括泌尿感染、肺部感染、伤口感染、 压疮、 发生静脉血栓等,将两组的以上并发症发生例数进行对比.结果 置换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为(151.26±41.29)mL,手术持续时间为(84.92±21.06)h,而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1.19±30.92)mL,手术持续时间为(70.24±15.34)h,固定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持续时间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67,20.3619,P<0.05);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人数有7例,占该组人数的17.5%,固定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人数有13例,占该组人数的32.5%,两组比较,固定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34,P<0.05),并发症的检验值.结论 利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医治,两种治疗方法都具备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手术方法进行针对性选择,达到获得最优疗效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目的 探究对于老年骨骼转子间骨折采取PFNA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取该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前来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采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治疗组患者采取髓内固定系统(PFNA),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 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55.33±39.77)mL,手术时间为(83.54±47.28)min,下床负重活动时间为(10.38±2.7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2.315,9.886,4.423,P<0.05);Harris评分为(84.56±1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属于等级良(t=6.815,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5(17.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5(5.7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x2=6.743,P<0.05).结论 采取PFNA的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风险小,有利于患者减少恢复时间从而尽早下床行走以及负重,并具有较小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
目的:对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 DHS 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情况并行 Harris 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分别为(75.6±12.5)min、(200.5±36.7)ml、(9.85±2.65)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 Harris 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31.43%,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为84.44%,2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 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为4.44%,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相比,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能减少卧床时间,促进骨痂生成,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4年7月对70例老年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35例采用闭合复位经小切口置入PFNA治疗,二组35例采用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一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但下床活动时间晚。二组创伤较大,手术时间相对稍长,出血多,但下床活动时间较早。结论: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对身体差、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较安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部分病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对比及此类临床病例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科病房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82例,其中14例患者或入院前评估或入院查体后评估,不符合手术条件或手术风险极大,果断与患者家属沟通,劝其离院或转入内科保守治疗.其中2例入院后直接采取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例PFNA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余166例均采取了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4例患者回家及转科出院后均于1个月~1.5年内离世,3例采取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这168例手术病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主切口长度、术后完全负重下地行走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的总结.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为手术治疗首选,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促使患者术后尽早痊愈,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改善预后.半髋置换作为一种备用手术方案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也是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失败的一种有效手术补充.
目的:探讨PFNA和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FNA组与DHS2组,各组60例.对比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评估运动、触觉状况.结果:对比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PFNA组都比DHS组要少.对比2组下地时间、住院时间,PFNA组都比DHS组要短.对比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PFNA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比DHS要高.对比2组运动、触觉评分,PFNA组都比DHS组要高.结论:运用PFNA和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可以收到一定治疗效果,PENA内固定术的优势在于损伤小、并发症率低、病人可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值得推广运用.
目的:分析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使用PFNA(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blade)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24例对照组与24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DHS(髓外固定系统如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1.55±9.0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45.29±77.90ml,卧床时间为11.47±3.12天,骨折愈合时间为8.90±2.79天;对照组相应的为95.39±10.01分钟、335.68±69.05ml、58.04±4.98天、15.27±3.11天;观察组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且P<0.05.治疗后经随访统计,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9.01±4.48分,对照组为74.26±5.02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优良率为95.83%,对照组为70.8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为4.17%,对照组为3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患者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并发症风险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应用效果较佳,可推广.
目的:总结和分析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治疗难复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配合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对56例闭合难复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术中C臂机正侧位透视发现无法复位或复位欠佳,股骨近端骨折块往往呈现典型的屈曲、外旋前后移位,予以C臂机定位大概螺旋刀打入的切口位置,在其切口位置向近段延长约2cm,共长约4-5 cm的切口,通过此切口往内上方向即可触及骨折端位置,用骨剥撬拨复位.患者资料本组56病例中,男10例,女46例;患者年龄平均年龄82岁.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8例,Ⅳ型45例,V型3例.结果:据HaH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疗效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本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50±1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110±50)ml,术后X片复查评估骨折位置,复位优良21例,可接受27例,较差8例,术后平均随访(12±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15周.术后并发症:2例遗留髋内翻畸形;1例发生螺旋刀部分退钉.优9例,良32例,可12例,差3例.结论: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治疗难复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不会明显增加时间及出血,操作方便,简单直接有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符合微创、生物学固定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不错效果.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AN固定与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PFAN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半髋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手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髋部疼痛,促进患者受损组织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恢复的时间,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目的:研究不同固定方法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选用的固定方法分成A组(DHS,46例)、B组(LPFP,52例)、C组(PFNA,47例),就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且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A组和B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3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选用固定方法时应合理选择,PFNA固定方法具有术中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目的:观察分析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应用于老年股骨转予间骨折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采用PFNA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对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34/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采用PFNA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有效性高,临床效果满意.
目的:观察研究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在本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间接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4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方式治疗的为A组,4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方式治疗的为B组,40例采用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方式治疗的为C组.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多于B组和C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B组为10.0%,C组为2.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明显,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宽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Inter Tan方式疗效较为突出,可考虑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目的 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60岁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分为A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组30例)和B组(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组27例),骨折术后第5天后行口服维生素D钙咀嚼片、阿伦膦酸钠片治疗,观测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骨密度.结果 完成随访病例A组26例,B组24例,2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3天血清钙及维生素D较术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血清钙及维生素D较术前、术后3天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骨密度较术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骨密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增加骨密度,能获得更好疗效.
目的 观察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止痛临床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术后予以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照组术后予以同等包装不含丁丙诺啡药用成分的空白贴剂.术后第1,2,3,4,5,6,7天,记录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2,3,4,5天,试验组的VAS分别为(6.69±1.83),(4.22±1.56),(3.73±2.20),(3.13±1.58);对照组的VAS分别为(8.15±1.36),(7.75±2.26),(7.14±1.67),(6.82±2.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皮疹,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53%和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但术后2日内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讨微创PCCP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0年1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医治的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患,依据治疗方法的相异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各21例,其中采用微创PCCP方法的为实验组,采用传统动力髋螺钉方法的为比较组。对两个组别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手术创口为2.9~5.9cm,比较组为9.4~15.3cm(P<0.05);实验组手术时血液流失量为140.3~232.5ml,比较组为343.2~512.6ml(P<0.05);实验组手术用时为41.2~73.4min,比较组为79.2~126.1min(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3.9~6.5d,比较组为6.1~12.3d(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比较组总有效率为76.2%。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性, 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微创PCCP方法更优于传统动力髋螺钉方法,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能达到医生和患者比较满意的预期效果,值得推广。
目的 通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的实际效果.方法 收集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患者的信息,以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作为评价指标,将实验组(应用CP的患者)和对照组(未应用CP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是否实施CP这一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的患者之间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P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可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诊疗费用.
目的 比较锁定解剖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锁定解剖钢板组(简称钢板组)和髓内钉内固定组(髓内钉组);回顾分析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骨折痊愈时间,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髋关节Sanders评分、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 钢板组的围术期各指标均小于髓内钉组,除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钢板组的骨折痊愈时间少于髓内钉组(P<0.01);钢板组髋关节Sanders评分"优秀"人数多于髓内钉组、"差"人数少于髓内钉组;Harris评分"优"人数多于髓内钉组、"差"人数少于髓内钉组(P<0.05);Sanders评分和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髓内钉组(P<0.05);钢板组未出现钢板断裂,而髓内钉组出现3例旋钉退出,其中2例伴有切割.结论 锁定解剖钢板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较好,不仅减少了围术期损伤,而且远期功能恢复好.
目的 探讨分析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接收的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等具体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PCCP(经皮加压钢板)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0例该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微创PCCP治疗组(A组)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院(4.31依1.35)cm、(172.9依43.6)mL、(56.1依12.3)min、(5.26依1.08)d,与B组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B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为院(90.21依1.49)与(89.48依2.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优良率为96.00%,B组为72.00%(优秀12例,良好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PCCP治疗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法相比,更能保证手术治疗质量,治疗时间更短,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比较DHS、PFNA、InterTan三种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2年3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这90例患者分为3组,DHS组、PFNA组和InterTan组,3组各30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4.6±6.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371.4±6.8)mL均明显的高于PFNA组(61.9±5.7)min、(132.5±4.9) mL和InterTan组(65.3±7.1)min、(140.7±5.3)mL;PFNA组和InterTa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67%、10.00%)明显的低于DH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InterTan内固定术更加适用于病情不稳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PFNA、InterTan内固定术的抗旋转能力强以及手术时间短,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