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分析微创复位术结合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患者42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1例,进行PFNA手术;观察组21例,进行PFNA手术外加微创复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对微创复位术结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探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的出现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微创复位结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目的:总结和分析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治疗难复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配合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对56例闭合难复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术中C臂机正侧位透视发现无法复位或复位欠佳,股骨近端骨折块往往呈现典型的屈曲、外旋前后移位,予以C臂机定位大概螺旋刀打入的切口位置,在其切口位置向近段延长约2cm,共长约4-5 cm的切口,通过此切口往内上方向即可触及骨折端位置,用骨剥撬拨复位.患者资料本组56病例中,男10例,女46例;患者年龄平均年龄82岁.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8例,Ⅳ型45例,V型3例.结果:据HaH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疗效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本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50±1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110±50)ml,术后X片复查评估骨折位置,复位优良21例,可接受27例,较差8例,术后平均随访(12±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15周.术后并发症:2例遗留髋内翻畸形;1例发生螺旋刀部分退钉.优9例,良32例,可12例,差3例.结论:延长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治疗难复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不会明显增加时间及出血,操作方便,简单直接有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符合微创、生物学固定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不错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损伤造成的桡骨远端骨折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简单骨折.高能量损伤常造成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关节内骨折, 骨折愈合后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于这类患者,保守治疗常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活动受限、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其工作和日常生活,需手术治疗.外固定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灵活,固定可靠,去除方便,有利于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等优点.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们采用外固定架微创复位、植骨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9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 研究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对49例掌骨骨折患者,其中单一骨折38例,双骨折7例,三处掌骨骨折3例,四处掌骨骨折1例;掌骨颈骨折10例,掌骨干骨折31例,掌骨基底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骨折35例;均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冠状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术后5d行手指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创面Ⅰ期愈合,骨折均解剖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7周.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法评价:优4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5.9%.结论 采用小切口复位联合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骨折均能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花费少,临床疗效满意.
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自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肱骨干骨折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式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试验组行小切口复住自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Mayo评分.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自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有助于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总结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方法对2010年9月~2014年3月62例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其中32例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治疗,30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统计患者X线片计量资料,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组4例,锁定加压钢板组4例。手术后24个月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外固定支架组优/良28例,可/差4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28例,可/差2例。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外固定支架组与锁定加压钢板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2型与C3型骨折,不仅操作简便,创伤小,有效保护了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折周围血液供应,还通过直视下复位,有效纠正桡骨远端短缩畸形与成角畸形,使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2型与C3型骨折,也通过直视下复位,有效纠正了桡骨远端畸形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台阶,增加了复位的满意程度,锁定加压钢板锁定系统的固定强度高,能有效避免骨折复位丢失,并允许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X线片计量资料评分满意,腕关节功能评分满意,手术并发症少,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螺纹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螺纹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6例(40足),男24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9.6岁.比较术前、术后轴侧位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情况.结果 36例(40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4.2个月,术后轴侧位摄片及CT检查跟骨高度、宽度、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解剖关系恢复良好,Bohler角恢复到23°~40°,平均(31.2±6.3)°,Gissane角恢复到105°~132°,平均(123.3±8.1)°,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40足末次随访时依照AOFAS评分:优22足,良13例,可5例,优良率87.5%.结论 微创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同时对粉碎较重骨折也有较好疗效.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复位以及常规开放复位的方法对颧弓颧骨骨折病患进行治疗,研究微创治疗颧弓颧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颧弓颧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复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放复位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研究治疗前后张口受限情况、骨折对位情况以及治疗费用,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骨折解剖位愈合情况、面部对称情况、治疗有效率、感觉神经恢复情况、病患满意度情况以及恢复时间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微创治疗颧弓颧骨骨折与常规方法的比较,创伤更小,术后不易复发,恢复情况较好,总体效果更加显著,极具安全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跟骨骨折常由垂直压缩暴力所致,且多为关节内骨折,伴跟骨高度丢失、宽度和长度增加及距下关节塌陷等.其治疗方法的不同亦决定了不同的预后,临床上对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多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该入路视野清楚,固定可靠,但是该入路对局部血供破坏明显,术后发生皮瓣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1].笔者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跟骨外侧微创"八"字切口入路普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胫骨上段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且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血管损伤亦不少见. 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易出现皮肤坏死、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笔者科室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运用间接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钢板治疗47例胫骨上段骨折,疗效满意.
目的 研究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2013年3月,本组共67例患者.其中掌骨骨折32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35例58指,采用清创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根据骨折部位,改良克氏针出针点,交叉内固定治疗.术后5d行手指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67例创面Ⅰ期愈合,骨折均解剖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7周;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TAM评价标准评定,掌骨骨折:优2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8%;近节指骨骨折:优23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8.5%.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近节指骨骨折,骨折均能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二次手术,花费少,临床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