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与方法 8例患者,男 6例,女 2例,年龄 19~ 56岁,平均 32岁,伴气胸 2例,血气胸 4例,四肢骨折 1例,腹内脏器损伤 1例.
我院胸心外科于1993年5月~1997年2月间,应用自行研制的由复合材料制成的人工胸壁,对8例手术后残留较大的胸壁缺损病例进行了胸壁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对8例患者进行的围术期护理总结讨论如下.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观察干湿纺聚乳酸/壳聚糖纤维交织织物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探讨其作为人工胸壁支架材料和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将hFOB1.19人SV40转染的成骨细胞与干湿纺聚乳酸/壳聚糖纤维交织织物体外联合培养.用扫描电镜对体外联合培养早期细胞的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成骨细胞与干湿纺聚乳酸/壳聚糖交织织物间黏附良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干湿纺聚乳酸/壳聚糖纤维交织织物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可用于修复胸壁缺损和骨缺损的成骨细胞载体.
目的 对制备的人工胸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情况进行研究,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对人工胸壁组分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A)、壳聚糖(B)、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C)进行评价.溶血实验另设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为阳性对照组,各组取样本5个加抗凝兔血0.2 ml,取上清测吸光度(A)值并计算溶血率.取20只小鼠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每组5只,分为A、B、C和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注入生理盐水,A、B、C组由尾静脉注入A、B、C材料浸提液,50 ml/kg,于24、48、72 h时观察.热源实验取12只大白兔,每组3只,分为A、B、C组和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自耳静脉分别注射A、B、C材料浸提液,10 ml/kg后,每隔1 h测肛温1次,共3次,观察动物的体温变化,并计算各兔体温的升高度数和升高总数.体内植入及降解实验取12只大白兔,将A、B、C材料(制成10 mm×10 mm大小)分别植入背部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各时间点处死2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材料降解及组织相容性观察. 结果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国家规定的5%标准,在体外不引起溶血反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各材料注入后,A、B、C组动物均无死亡,活动进食正常.热源实验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值均在0.6℃以下,且每组3只兔体温升高值的总数<1.4℃,无致热作用;各材料植入体内初期有轻度炎性反应,随植入时间延长逐步减轻;组分材料分期降解吸收,降解过程中未见组织变性、坏死和异常增生. 结论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适宜的降解性能,具有临床开发应用前景.
目的:应用生物材料人工胸壁重建巨大胸壁缺损,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以环氧交联多抗原簇封闭法及不同浓度氨基酸溶液漂洗法对猪的膜性及骨性材料进行组织处理及表面改性,制备出生物材料人工胸膜及人工肋骨,并于术中构建人工胸壁对5例巨大胸壁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重建.结果:采用生物材料人工胸膜及人工肋骨对4例胸壁巨大缺损的患者进行重建;采用自体肋骨及高分子材料补片重建胸壁缺损1例.5例胸壁缺损面积为(14×11~21×18)cm,术后随访6~40 mo,均存活,且呼吸动度良好,无胸廓畸形及反常呼吸发生.结论:生物材料人工胸壁重建胸壁缺损符合生理结构,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使用的胸壁重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