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龈线】相关文献(67)
  • 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排龈线充填治疗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50例(患牙220颗),通过计算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5例(患牙115颗)和研究组25例(患牙105颗),对照组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前进行排龈线排龈辅助治疗。结果充填治疗2周后,研究组发生悬突的概率为7.62%(8/1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22%(29/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研究组充填物脱落率为3.81%(4/1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9%(2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可有效提高充填物的保存率,减少充填物悬突的发生率。

    排龈线 楔状缺损 充填治疗 疗效
  • 排龈线在前牙颈部龋充填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研究排龈线在颈部龋充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47例.对照组(患牙130颗)在治疗中采用光固化符合树脂填充治疗方法,观察组(患牙125颗)在治疗中采用光固化复合物树脂填充治疗之前,利用排龈线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填充完整率的分析,观察组完整率为93.08%,对照组完整率为3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牙齿悬突率的存在差异,观察组悬突率2.31%,对照组悬突率27.20%,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进行分析,观察组成功率(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79.20%),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排龈线在颈部龋充填治疗中技术的运用,发现颈部龋充填治疗技术优势性较强,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排龈线 颈部龋 充填治疗
  • 含不同排龈药物排龈线排龈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排龈药物的排龈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排龈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例单个上前牙缺损的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组,应用不同实验药物排龈,以量化打分来评价排龈效果的优劣.结果:3种排龈药物总积分与不含药组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药物总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365);各组唇侧与腭侧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排龈效果比单纯棉线排龈效果好,可以推广应用,而3种药物排龈效果无明显差别;在设计腭侧肩台时,尽量把肩台设计在龈上,这有利于基牙预备体肩台的清晰度.

    排龈 排龈线 肩台 修复体
  • 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的初步测量研究

    目的:初步调查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便于在全冠预备采取印模前准确裁取排龈线长度进行排龈操作,并对预成冠的制作及为CAD/CAM数字化修复的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全冠预备后的合格工作模型,对除第三磨牙之外的所有牙位的全冠预备体终止线(肩台)的外缘用0号缝合丝线和游标卡尺进行周径测量.对左右侧对称牙位、男女之间相同牙位、及不同牙位之间的周径之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获得了全牙列每牙位30颗共计840颗牙的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值.其中,左右侧对称牙位之间的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牙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获得了除第三磨牙外全牙列所有牙位(每个牙位平均30颗牙)的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值,为临床上精确裁取排龈线长度和需要肩台周径的数字化数据库提供了参考数值.

    全冠预备体 肩台 周径 排龈线 长度 测量
  • 排龈术的发展及应用状况

    排龈技术在口腔临床中,尤其是在固定义齿修复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也可应用于楔状缺损修复时,以获得良好的充填体边缘[1].固定义齿修复成功取决于良好的设计及精密的制作.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是修复成功的关键,而排龈又是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者就近年来排龈术的发展及应用状况,作一简要的概述.

    牙龈 排龈术 排龈线 排龈膏 固定义齿
  • 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龈下楔状缺损的患者50例,共211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10颗纳入实验组,101颗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应用3M Filtek Z250复合树脂常规填充,实验组在高频电刀切龈后,应用排龈线进行排龈,再利用3M Filter Z250复合树脂进行充填治疗.随访2年,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评定系统(USPHS)临床直接评定标准评价,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物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牙龈炎症和牙髓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疗效(90.3% vs.75.3%)、固位效果(92.2% vs.82.8%)、边缘密合性(82.5% vs.69.9%)、牙髓反应(5.8%vs.18.3%)和继发龋(1.0%vs.4.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可以明显提高修复体的临床效果.

    高频电刀 排龈线 楔状缺损 疗效
  • 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应用

    《医药论坛杂志》 CSTPCD 2013年4期

    目的 观察排龈线排龈后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缺损边缘位于龈下0~ 1mm内的唇颊面楔状缺损病例40例12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牙,实验组排龈线排龈后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对照组直接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随访观察1年后疗效.结果 实验组1年后充填物无脱落者占93.24%,对照组为80.67%;实验组1年后无继发龋发生者占96.82%,对照组为85%;实验组1年后无边缘性龈炎发生者占97.92%,对照组为85%,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排龈线排龈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可提高光固化复合树脂在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治疗中的成功率,可以在临床常规使用.

    排龈线 楔状缺损 光固化复合树脂
  • 排龈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排龈方法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楔状缺损患者76例、患牙共120颗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排龈线组40颗采用排龈线排龈后充填修复,排龈膏组40颗采用排龈膏排龈后充填修复,对照组40颗采用直接充填修复法修复,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在排龈治疗中,排龈线治疗的疼痛发生率为20.00%,牙龈出血者5例,排龈膏治疗者的疼痛发生率仅为5%,未发生牙龈出血者。排龈线组、排龈膏组及对照组的充填体脱落分别为7.5%、5%和15%,三者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的继发龋发生率则为排龈线组1例(2.5%),排龈膏组1例(2.5%),对照组2例(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边缘密合性方面比较,排龈线组、排龈膏组和对照组三组边缘密合性好的例数分别为35例、36例和27例,前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前两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技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在充填修复楔状缺损前给予排龈可以有效的保护牙周组织、提高充填质量,且排龈膏排龈较排龈线排龈操作时间短,更为简便舒适,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排龈方法 排龈线 排龈膏 楔状缺损 疗效分析
  • 两种排龈线在烤瓷冠黏结前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CSTPCD 2010年1期

    目的:探讨在烤瓷冠黏结前应用含药和不含药的两种排龈线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追踪观察2004~2006年烤瓷冠黏结前排龈组(Ultrapak含药型排龈线、Ultrapak不含药型排龈线)和不排龈组,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患牙的牙周组织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牙周组织的主要变化为单纯性牙龈炎和牙周炎.于黏结前进行排龈处理和不排龈处理的牙周改变比较,排龈组优于不排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种排龈线牙周改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牙金属烤瓷全冠黏结前排龈,能够有效防止牙周组织疾病的发生.

    排龈线 排龈 牙龈炎 黏结
  • 三种排龈方法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约为50%,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充填方法治疗楔状缺损,由于缺损位置的特殊性,充填时粘接界面容易受到龈沟液、炎性渗出和血液的污染,且位于龈下的缺损不易完全暴露,易发生充填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造成远期充填物脱落、局部牙龈炎症等问题[2,3]。因此,在治疗位于龈下的楔状缺损时,通常采用排龈的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常用的排龈方法有排龈线排龈法、排龈膏排龈法、推龈器排龈法、外科手术排龈法等[4]。本研究比较了三种排龈方法在修复楔状缺损时的疗效,希望为临床排龈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充填方法 缺损修复 楔状缺损 治疗 发病率 充填物脱落 组织发生 粘接界面 炎性渗出 牙体组织 外科手术 临床 口腔疾病 充填材料 龈沟液 排龈线 排龈膏 老年人 成功率 远期
  • 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中的实用性、准确性.方法 142例口腔门诊患者(178颗患牙),以患牙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96颗牙)和对照组(82颗牙).实验组制备楔状缺损的短斜面,用75%酒精消毒创面、隔湿,并将排龈线置放在楔缺近龈缘下1 mm,保证龈缘无渗出,干燥,视野清晰,然后酸蚀牙齿表面,牙齿表面呈现一个蜂窝状的结构,便于之后的充填固位,涂抹粘结剂,光照,用3M充填;对照组前期步骤同上,在楔状缺损的近龈缘处不放置排龈线,隔湿用75%酒精消毒,安放成型片,酸蚀楔状缺损的创面和成型片内壁的部位,涂抹粘接剂,光照,3M分层充填.充填完毕两组常规修整楔状缺损充填的牙齿外形,龈缘间隙,近龈缘处抛光以免造成悬突.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总成功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充填中对预防悬突、保护龈缘和避免充填体脱落有关键性的作用.

    排龈线 颈部楔状缺损 充填
  • 铸瓷冠修复前牙63例分析

    目的 旨在评价铸瓷冠在修复前牙的效果.方法 对63例患者前牙进行牙体预备,排龈线排龈硅橡胶制取印模.铸瓷冠修复.结果 铸瓷冠修复前牙具有自然美观修复效果.结论 铸瓷冠修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铸瓷冠 修复前牙 冠修复 牙体预备 修复效果 推广应用 排龈线 硅橡胶 自然 制取 印模 牙具 美观 临床 结果 患者 复值 方法
  • 含肾上腺素排龈线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

    《现代药物与临床》 CSTPCD 2014年3期

    目的 观察含肾上腺素排龈线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唐山市协和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唇颊面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0.1%肾上腺素排龈线和不含药排龈线进行治疗,以排龈前1d、排龈后0.5 h、1、3、7、14d和1个月为观察点,测定龈沟液(GCF)量、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结果 两种排龈方法排龈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排龈后0.5 h GCF量均有所增加,排龈后1、3d与排龈前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排龈后的0.5 h和1、3d两组患者GCF中AST、ALP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3d与排龈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率(43.3%)高于治疗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都存在一定损伤,但均可恢复;肾上腺素排龈线更有利于止血,降低出血发生率.

    排龈线 楔状缺损 肾上腺素
  • 不同排龈材料对牙龈炎症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STPCD 2015年4期

    目的 观察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后大鼠牙龈中某些炎症因子受体的表达.方法 分别应用排龈线或排龈膏对65只wistar大鼠进行排龈处理,以不进行排龈处理的大鼠作为对照.分别在排龈后30min,1d,2d,4d,7d,12d采集大鼠牙龈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在TNF-α因子表达上排龈线组在1d、2d、4d和7d强于排龈膏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EGFR因子表达上排龈线与排龈膏组在2d和7d IOD值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排龈线12d组和排龈膏7d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两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排龈线与排龈膏均是可靠安全的,排龈膏对牙龈组织的损伤程度要轻于排龈线,排龈膏较排龈线的生物学效应更佳.

    排龈线 排龈膏 排龈 炎症因子
  • 半导体激光排龈法与排龈线排龈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STPCD 2018年1期

    目的 比较半导体激光排龈法与排龈线排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半导体激光排龈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需要做单冠修复的患者30位,共40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排龈线排龈法,实验组采用半导体激光排龈法.记录排龈时患者的疼痛指数,排龈效果满意度,以及牙龈健康状况.结果 激光组与排龈线组排龈的疼痛程度及排龈效果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激光组排龈牙龈渗血比例明显低于排龈线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且激光组排龈一周后无牙龈炎症及牙龈退缩的表现.结论 半导体激光排龈法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排龈 半导体激光 排龈线
  • 排龈技术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STPCD CSCD CA 2009年6期

    目的 观察排龈对3MZ250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31例120颗唇颊面牙颈部龋缺损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经窝洞预备后,实验组排龈线排龈后3MZ250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随访2年,评价修复体保存、继发龋以及边缘密合状况.结果 充填后1周复查,使用排龈线组修复后悬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充填后0.5年复查两组脱落率无明显差异;1年及2年后复查实验组充填体的脱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排龈可提高3MZ250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修复体保存率,可以作为一项常规使用措施.

    排龈线 复合树脂 牙体缺损
  • 二次排龈法临床应用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7年1期

    在烤瓷冠修复过程中,牙模型的龈下部分,即龈下肩台的形态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是缘龈(游离龈)排压不彻底和龈沟液及血液渗出造成的.有效放置排龈线是防止以上原因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方法.本文介绍能够更有效的达到排龈效果的二次排龈法.

    修复过程 游离龈 龈沟液 牙模型 排龈线 烤瓷冠 血液 形态 渗出 排压 模糊 肩台 方法
  • 二次排龈法在金属烤瓷冠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冠(PFM)是一种最常用的牙体修复形式,既有足够的强度,又兼顾美学效果.然而,这种精密铸造技术需要临床医生将冠边缘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确的排龈技术,让龈缘收缩、龈沟暴露,使取得的印模更加准确、清晰,最终使冠修复体边缘符合生理条件、牙齿漂亮美观.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二次排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使印模准确性提高,还可以减少牙周组织的损伤,帮助实现牙周组织健康.

    金属烤瓷冠 龈沟 排龈线
  • 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前不同排龈方法对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

    《河北医学》 CSTPCD CA 2014年7期

    目的:观察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前不同排龈方法对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65例入选患者随机为三组,A组(n=55)采用不含药排龈线排龈,B组(n=55)采用含药排龈线(每英寸含有0.4±0.2 mg肾上腺素)排龈,C组( n=55)采用排龈膏排龈,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出血率与疼痛感以及随访1年后的牙龈指数( GI)。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出血率与疼痛感差异显著( P<0.05);随访1年,三组患者均未见修复体脱落,在临床效果(包括充填体脱落、边缘密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三种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均有显著疗效,但排龈膏排龈法在控制修复后牙龈出血方面更有优势。

    龈下楔状缺损 排龈线 排龈膏 牙龈出血
  • 排龈技术和流体树脂在临床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排龈术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楔状缺损的疗效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2例楔状缺损位于龈缘或龈下患者共100例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颗。实验组为用排龈线进行排龈后进行树脂修复,对照组为直接进行光固化树脂修复。观察两组患牙充填1周后充填物悬突的发生率以及充填1年后充填物脱落率、边缘着色情况、边缘密合情况以及继发龋发生率。结果楔状缺损充填后,实验组的充填物悬突发生率、脱落率以及边缘密合不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边缘着色和继发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充填治疗前应用排龈线排龈可有效地保证充填物边缘的密合,有助于充填物的保存、防止充填物悬突的发生。

    排龈线 楔状缺损 光固化复合树脂 牙龈指数
  • 排龈技术在冠桥修复中的应用

    在各种口腔修复体中,烤瓷冠桥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修复体之一[1].近年来,随着修复材料学的不断更新,烤瓷冠的牙体预备时,排龈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本文通过对比烤瓷冠牙体预备时不同的排龈技术,说明采用排龈线排龈能够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达到理想的颈缘形态,从而延长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排龈技术 冠桥修复 牙体预备 口腔修复体 烤瓷冠桥 牙龈组织 使用寿命 临床应用 颈缘形态 排龈线 材料学 损伤 理想
  • 不同剂型排龈材料对牙龈组织损伤程度的比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TPCD CSCD CA 2012年3期

    背景:排龈有利于印模准确记录预备体边缘的位置和形态,从而提高固定修复体牙龈边缘的适合性,以确保修复体的成功和长期稳定性.目的:观察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后大鼠牙龈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实验纳入65 只Wistar 大鼠,分别应用排龈线或排龈膏对大鼠进行排龈处理,以不进行排龈处理的大鼠作为对照.分别在排龈后30 min,1,2,4,7,12 d 采集大鼠牙龈组织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病理学观察发现,排龈线与排龈膏均导致牙龈组织损伤,并产生炎症反应.排龈线组牙龈炎症反应较排龈膏组重,但排龈12 d 后两组牙龈均恢复正常的组织学形态.说明两种排龈剂型都是安全可靠的,但排龈膏对牙龈组织的损伤程度要轻于排龈线,生物学效应更佳.

    排龈 排龈线 排龈膏 病理学 损伤
  • 三种排龈线对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毒性的比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TPCD CSCD CA 2012年29期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排龈药物的排龈效果,而对商品化排龈线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较少.目的:评价3 种排龈线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为指导临床选择理想的排龈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 种排龈线(含肾上腺素排龈线、含硫酸铝排龈线、不含药排龈线)浸透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中24 h,再按1∶1 和1∶4 浓度稀释,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牙龈成纤维细胞,阴性对照组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结果与结论:MTT 比色法结果显示,3 种排龈线均可抑制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生长及增殖,3 种排龈线浸提液1∶1 稀释后的毒性明显大于1∶4 稀释组和对照组(P < 0.05),肾上腺素排龈线浸提液1∶4 稀释后的毒性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肾上腺素组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结果可见3 种排龈线对牙龈成纤维细胞都有一定的毒性,肾上腺素排龈线毒性最大,硫酸铝排龈线毒性次之,不含药排龈线毒性最小.

    排龈线 牙龈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肾上腺素 硫酸铝
  • 国产排龈线与UltraPak排龈线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STPCD 2009年11期

    目的 分析国产排龈线对冠桥修复后牙体、牙龈、牙周组织、修复体边缘的适合性.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因前牙缺损或缺失做冠桥修复的患者52例(109颗基牙),随机分为3组,进行常规牙体预备.阴性对照组32颗牙,不排龈;阳性对照组37颗牙,备牙后采用美国进口的UltraPak排龈线排龈;试验组40颗牙,采用南阳齿康研究所研制的国产排龈线排龈.完成灌注印模后,通过肉眼及探针对牙预备体、牙龈和修复体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国产排龈线、进口排龈线和未采用排龈技术的满意率:牙预备体分别为93%、95%、17%;牙龈分别为83%、76%、14%;模型分别为80%、81%、14%;修复体边缘分别为88%、86%、12%.国产排龈线和进口排龈线满意率相当.结论 国产排龈线与进口排龈线临床应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替代进口排龈线,且成本低,副反应小,安全性能好.

    冠桥修复 排龈线 颈缘适合性
  • 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STPCD 2013年10期

    目的:评估排龈术对龈下楔状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双侧上颌前磨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40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排龈组与对照组(各40颗牙),排龈组在排龈线排龈后用Z350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直接用Z350复合树脂充填。随访2年,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修复体保存、边缘密合性以及继发龋发生情况。结果充填1周后首次复查,排龈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1年和2年后复查,排龈组修复体的脱落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术可提高龈下楔状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

    排龈线 龈下楔状缺损 复合树脂
  • 不同排龈药物的排龈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排龈药物的排龈效果,为临床应用排龈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前牙缺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甲、乙、丙、丁四组,每组患者各有30例。甲组采用0.1%盐酸-肾上腺素排龈,已组采用25%氧化铝排龈,丙组采用15.5%硫酸铁排龈,丁组不使用任何药物排龈。通过量化打分对比四组药物的排龈效果。结果:甲、乙、丙三组的总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排龈药物总积分与丁组不含药物组的总积分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排龈药物的排龈效果,无明显差异,都具有较好排龈效果,而药物排龈效果很大程度上要优于单纯棉线排龈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排龈药物 排龈线 排龈效果 修复体
  • 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悬突与炎症的预防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CD CA CBST 2015年24期

    目的:探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悬突和炎症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107例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每个患者选取2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排龈后以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对牙体楔状缺损常规处理后以复合树脂充填。比较两组充填后6个月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的水平及楔状缺损的修复状况和悬突的发生情况。结果充填修复后6个月,两组的 AST水平均较充填前升高,但观察组 AS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充填后观察组充填体脱落率及边缘不密合率分别为3.70%、1.85%,低于对照组的18.87%、15.09%( P<0.05)。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悬突发生率(9.26%)低于对照组的24.53%(P<0.05)。结论牙体楔状缺损修复前采用排龈线技术进行排龈可有效减少牙周组织的炎症,降低牙体楔状缺损充填后悬突的发生率。

    排龈线 牙体楔状缺损 悬突 炎症
  • 应用排龈线技术治疗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悬突和牙周组织炎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排龈线技术治疗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悬突和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楔状缺损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124颗患牙.实验组排龈线后用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对照组常规处理后直接充填复合树脂.比较两组患者充填前和充填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AST、TNF-α和IL-1β水平,观察楔状缺损充填体的脱落率和悬突发生率.结果 与充填前相比,两组患者充填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AST水平明显升高,TNF-α和IL-1β水平在填充后3个月、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AST、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1年后,实验组患者楔状缺损充填体脱落率和悬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724、31.746,P< 0.05).结论 应用排龈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牙周组织炎症和悬突的发生,降低了充填体脱落的风险.

    排龈线 楔状缺损 牙周组织炎症 悬突 AST TNF-α IL-1β 疗效
  • 排龈线对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炎症反应及悬突的预防效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STPCD AJ CA 2016年11期

    目的:探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患者行充填修复术后发生悬突和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排龈后以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对牙体楔状缺损常规处理后以复合树脂充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悬突发生率,以及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充填体脱落率及边缘不密合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1年,研究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技术可有效减少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降低悬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排龈线 牙体楔状缺损 悬突 炎症
  • 排龈线在治疗楔状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治疗楔状缺损中应用排龈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399颗患牙)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196颗患牙),患者以排龈线联合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40例(203颗患牙),患者单纯以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修复治疗.随访观察修复体固位情况,统计两组边缘不密合、脱落、悬突及炎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发生率5.10%,修复体脱落发生率3.57%,悬突发生率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炎症发生率1.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修复治疗中应用排龈线可有效提高修复体固位效果,延长修复体保留时间,对减少悬突和炎症的发生也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楔状缺损 排龈线 复合树脂 修复治疗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