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Brondbent等[1]首次提出头影测量的概念,即被广泛应用于颅颌面部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牙颌面错畸形的矫治设计。锥形束CT拥有独特的多层面重建技术,即将锥形束CT(CBCT)拍摄后的影像数字化处理后重组成为纵切面、横断面、矢状面等影像[2]。锥形束有着放射计量少、扫描时间短、伪影少、精确度高等优点。在正畸学方面的应用有三维头影测量、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和牙槽骨情况判断、定位埋伏牙、牙齿周围骨量测量、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等。
目的:评价多排CT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PRR在眼部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9例眼外伤的MPR和PRR表现.结果:29例均经MPR和PRR技术重建图像对眼部外伤显示良好,且可确定异物的性质、位置及软组织的损伤、眶内外壁骨折、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 MPR和PRR技术重建使用对眼部外伤类型、程度和范围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文对12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同时进行二维、三维成像,其目的是评价二维多层面重建技术(MPR)、三维表面遮盖重建技术(SSD)和三维容积重建技术(SVR)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部位及病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45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影像学诊断结果和后期临床确诊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临床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14例、肠扭转7例、肠粘连9例、肠炎症5例、粪石4例、肠套叠3例、腹壁疝1例、肠息肉1例和肠穿孔1例.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对机械性肠梗阻病变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00%和88.89%.结论: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可有效诊断出机械性肠梗阻部位和病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常因高空坠落时足跟着地,跟骨受到压缩暴力引起,其中60 %~70 %为关节内骨折.以往诊断跟骨骨折常以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为依据,但跟骨解剖复杂,跟骨骨折类型较多,X线片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 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结合多层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使图像质量大大提高, 对跟骨骨折的诊断显示了优越性.现对23例跟骨骨折影像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