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牙科修复工作者一直在寻求一种可成功用于单冠和固定局部义齿(FPD)的全瓷材料.1988年法国的Sadoun[1]提出了一种名为粉浆涂塑(slipcasting)的全瓷修复技术,1989年Vita公司以商品名In-Ceram推出.
目的 探讨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黏结桥修复前牙缺失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2011年沈阳市和平唯美度医疗美容门诊部收治的单颗前牙缺失患者43例,采用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制作黏结桥进行修复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临床复查,37例黏结桥不松动,修复体完好,无折断、缺损或过度磨耗,无明显着色,固位体边缘与黏结剂界面临床观察结合良好;4例在使用中出现脱落;2例折断.结论 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黏结桥修复是一种微创、无金属的固定修复方法,短期临床效果良好,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目的: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固定局部义齿,并行头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其对MRI的影响.方法:招募1例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分别选择钴铬合金、金铂合金和二氧化锆作为内冠材料进行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将3种不同内冠材料固定局部义齿就位于患者口内,进行2种序列(T1-TSE和T2-TSE)MRI扫描.以不戴有修复体的扫描图像作为对照,观察伪影的形状及图像信号的变化,检测3组不同材料义齿伪影累及层数,检测3种材料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图像中伪影的最大直径,观察固定局部义齿的安全性.结果:各组修复体均产生伪影,其表现形式为信号的强弱变化和图像形状变化;伪影范围在所累及的中心层面最大,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钴铬合金组义齿伪影累及层数明显多于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伪影均限于修复侧颌面部,未累及颈椎及颅脑部.钴铬合金组义齿累及或轻微累及所有邻近组织,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义齿仅轻微累及下颌牙、舌肌及上颌牙冠.钴铬合金组义齿产生的伪影最大直径大于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P<0.05).修复体未见移位,患者无自觉不适.结论:口腔固定局部义齿在MRI检查时会产生伪影.金铂合金或二氧化锆内冠修复体可明显降低伪影的影响.口内妥善粘接的固定修复体对MRI检查患者不产生安全影响.
In-Ceram全瓷系统修复体具有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强度高、热传导性低、理想的美学特性和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关于全瓷后牙固定局部义齿(FPDs)可行性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绍近几年In-Ceram后牙全瓷FPDs的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目的:探讨前牙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结桥(GFRC-RBFPD)修复方法和评价短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修复门诊30 名前牙缺失病例,缺失1 颗牙者27 例,缺失2 颗牙者3 例.其中基牙不需牙体预备的16 例,少量牙体预备的14 例.采用STICK预浸透玻璃纤维强化的Sinfony复合树脂制作粘结桥.应用All-Bond 2树脂粘结材料粘结修复体.临床进行定期检查,全面评价使用效果.结果: 26 例6 个月后临床复查,23 例(88.5%) GFRC-RBFPD不松动,修复体完好,无折断、缺损或过度磨耗,无明显着色, 固位体边缘与粘结剂界面临床观察结合良好.2 例(7.7%)在使用中出现脱粘,1 例(3.8%)折断.24 例18 个月后临床复查,其中3 例(12.5%)脱粘,3 例(12.5%)折断;基牙的探诊出血与对照牙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GFRC-RBFPD是一种微介入、无金属的固定修复方法,向患者提供了传统固定桥以外另一种固定修复方式.其支架强度和粘结强度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效果应长期观察.
目的:评价微型固位钉和金属翼板辅助固位的树脂粘结固定义齿修复单个中间缺失的前牙或前磨牙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单个上颌前牙或前磨牙中间缺失患者进行无冠粘结固定义齿(crownless bridge works,CBW)系统修复,在修复后即刻、1个月及2年后对修复体的固位、边缘密合性、美观、口腔卫生状况、牙体牙周健康等项目进行评价.同时,对20例单个中间牙缺失患者采用传统的3单位全冠固位固定义齿方法修复并给以同期评价.2组患者各评价项目的满意率之间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年后,2组固定桥修复均无脱落.所有临床评价项目均为满意或可接受,无继发龋发生.2组之间各项目的Fisher精确校正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W树脂粘结固定修复法具有磨除牙体组织少、无需麻醉、对牙体牙周组织影响小、易于掌握等优点.在本研究所观察的时间限度内,可作为传统固定修复的替代方法来修复中间缺失的单个前牙或前磨牙,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硅橡胶类、琼脂类、藻酸盐类(水粉剂与糊剂)等4种临床常用印模材料的取模精度。方法:分别用4种模型材料制取10个同一金属实验模具的石膏模型,用测量显微镜测量金属模型和石膏模型上各标志点的距离,精度为0.001 mm,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藻酸盐糊剂印模材料制取的石膏模型在长径方向上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且超出了临床允许的精度范围;硅橡胶印模材料制取的石膏模型线性变化率最小且比金属模型略大;琼脂印模材料与藻酸盐印模材料(水粉剂)制取的印模在三维尺寸变化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藻酸盐糊剂印模材料取模精度差;硅橡胶印模材料的取模精度最高,且可以起到补偿义齿后续操作中的收缩及提供冠桥粘结剂间隙的作用;琼脂印模材料具有印模精度高,操作比较简单,且价格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目的:测量对比不同牙位、不同设计时基牙聚合角的值。方法:测量226个不同牙位,不同设计基牙的近远中径与颊舌径,利用上下之差计算出聚合角。在测量的每个面上选取三点,即龈端点、中点、切端点。用游标卡尺测量两相对面上对应点间的距离,分别纪录各组数据,再计算上,下半端的值。结果:各牙位的聚合角的平均值为:第一前磨牙4.13°±0.77°, 第二前磨牙4.14°±0.76°, 第一磨牙4.46°±0.95°, 第二磨牙4.76°±0.84°。前磨牙与磨牙之间的聚合角有显著性差别,但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无显著差别。第一磨牙为基牙的单冠、三单位桥、长桥的聚合角的平均值分别为:3.78°±0.74°、4.69°±0.75°、5.08°±0.85°,单冠与三单位桥、长桥之间均有差别。而三单位桥、长桥间无差别。结论:不同牙位,不同设计对聚合角有影响。对于不同的牙位及设计,要视临床的具体情况调整聚合角大小,不能都在2°~5°之间。
目的:介绍精密附着体固位型义齿的设计原则,制作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Bredent球状和杆状精密附着体系统,为21名患者设计制作了30件义齿,53副精密附着体.结果:最长者经3年零10个月观察,临床效果良好.结论:患者戴用该型义齿后,咀嚼功能好,稳固、摘戴方便、美观舒适,基牙无病变.
目的:通过比较4位口腔专家对牙折的治疗方案,展示循证医学在口腔领域中运用的困难和多变性.材料与方法:将一份病例送给4位专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以及最明显的表征,要求他们独立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解释.所有结果交给一位循证医学专家审阅.并与第一作者讨论.结果:4位专家根据不同的文献对病例进行判断.在他们所引用的文献中,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提出不同的治疗建议:牙髓病学专家主张应用金属桩核与PFM冠,牙体科专家和修复科专家选择了玻璃纤维桩/纤维增强树脂桩.牙周-修复专家推荐使用PFM冠和直接法或间接法桩.对引用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关于治疗根充后水平折断前牙的最佳方案几乎没有可靠依据.结论:本文表明,目前尽管根据文献对临床情况作出判断在口腔科很常见,但是寻找标准的临床治疗方案仍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