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阴稚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原文出于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稚”者“幼”也,是对幼稚微小、娇嫩脆弱、很不完美、很不成熟的一种形容.“阴”者,是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基础,包括精、血、津、液.“阳”者,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所谓“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或脏腑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是对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的概括.
吴瑭认为小儿纯阳非盛阳忌苦寒,难治也宜治,存阴退热为妙法,酸甘化阴合辛淡;观世医谬误痉、瘛、痫、厥四症,以寒热虚实辨之透彻,又强调小儿禁法四条,恐伤阴血虚致痉;泻白散与大黄,善用救人误使杀人;提倡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医者善变通以济世.
吴鞠通为清代温病学创始人之一,但在他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有不少关于对小儿病的独到见解,笔者仅就该书<解儿难>中的学术观点作一些肤浅的探析,以求启迪于今天的儿科临床.
1生理特点概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历代医家认为小儿致病,不外六淫侵袭,饮食所伤,至于情志病变,唯有大惊卒恐,其余“五志”概未论及.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日“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名日哑科,以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其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祛、易于感触.……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己.”笔者不敢苟同,根据多年临床所见,喜、怒、忧、思、悲等情志过激或持续刺激,均可引起小儿发病.现录病案四则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