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壮今年7岁,从小体质较弱,三天两头感冒,咳个不停.壮壮的妈妈常常会买一些止咳糖浆给他喝,味道甜甜的,孩子愿意喝,止咳效果也挺好的.可最近壮壮好像喜欢上了喝止咳糖浆,没事也找来喝,一不让他喝,他就哭闹.壮壮妈赶紧到医院找专家咨询,专家说是因为糖浆上瘾所致.冬季,咳嗽患者明显增多.一些医生或父母在给孩子治疗咳嗽时,不问青红皂白让孩子喝糖浆,这是错误的.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是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慢性咳嗽的70% ~95%.调查发现,76%慢性咳嗽患者曾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咽炎.
目的:通过采用咳喘定口服液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中西医对于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2牟5月接诊的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前者使用咳喘定口服液进行治疗,后者只用丙酸倍氟米松气雾剂进行治疗.结果:采用咳喘定口服液治疗的1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3.3%;采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的1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0%.结论:咳喘定口服液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较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而言,咳喘定口服液的副作用较少.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严重程度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呼吸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160μg/4.5μg)2吸Bid治疗4周.治疗前进行诱导痰细胞学分析,记录治疗前后记录咳嗽症状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根据治疗前咳嗽症状总积分(日间咳嗽积分+夜间咳嗽积分)将其分为3组,分析治疗前诱导痰Eos%与咳嗽症状总积分及治疗后咳嗽症状改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治疗前不同咳嗽症状总积分患者诱导痰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治疗后VAS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00%vs 85.00%vs 80.00%,P>0.05);治疗后VAS改善率与治疗前诱导痰Eos%无关(r=-0.100、P=0.538).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嗽严重程度并能完全反应气道炎症程度.
目的:观察加减小青龙汤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共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泼尼松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加减小青龙汤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诱导痰细胞学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咳嗽评分及诱导痰细胞学指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咳嗽评分及诱导痰细胞学指标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患者咳嗽评分下降程度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小青龙汤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目的 研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气道炎性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主要特性.方法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组16例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组16例患者、哮喘组15例患者以及对照组15例正常体检者,检测这4组人员诱导痰中的嗜酸粒细胞即嗜酸粒细胞(EOS)比例;流式检测白细胞介素-5(IL-5)和γ-干扰素(IFN-γ)刺激的EOS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三烯C4(LTC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EB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EOS 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B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PGE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CVA组患者、EB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的诱导痰中LTC4浓度显著增高(均P<0.05),EB组患者的LTC4的蛋白表达量和CVA组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A组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LTC4/ PGE2的比值与EB组患者相比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EB组患者的诱导痰中PGE2的表达水平增高,CVA组患者的LTC4/ PGE2比值与EB组患者相比也是明显升高,推测这两个因素是EB缺乏气道反应性的潜在炎症基础.
目的观察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方法对于入选的慢性咳嗽患者,在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基础上,进行诱导痰、肺通气功能+气道高反应性、X线胸片、鼻窦X线片或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最后确定病因诊断.结果共收集慢性咳嗽患者194例,平均年龄(41±12)岁(16~71岁),平均咳嗽时间(62±86)个月(2~487个月).慢性咳嗽病因比例依次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51例次(22.4%)、鼻炎/鼻窦炎39例次(17.1%)、咳嗽变异型哮喘31例次(13.6%)、变应性咳嗽28例次(12.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7例次(11.8%)、其他病因43例次(18.8%),病因未明9例次(3.9%).单一病因咳嗽者153例(82.7%),复合病因32例(17.3%).结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根据上述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和临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
目的观察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诱导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浓度,探讨EB的气道炎症特征.方法对43例EB(EB组)患者行诱导痰检查,将2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CVA组)、16例典型支气管哮喘(哮喘组)患者和21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行对照诱导痰检查,并对部分EB(11例)和CVA患者(10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观察检测诱导痰、BALF中的细胞分类、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三烯C4(LTC4)和组胺的浓度.结果 EB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为0.113 0±0.147 0,CVA组为0.190 0±0.180 0,哮喘组为0.386 0±0.267 0,与健康对照组(0.002 0±0.005 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组与CVA组、CVA组与E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EB组BALF中EOS为0.011±0.016,CVA组为0.053±0.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B组诱导痰中的ECP浓度为(0.62±0.66)mg/L、CVA组为(1.27±1.74)mg/L,对照组为(0.07±0.10)m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组诱导痰中的LTC4浓度为(0.65±0.62)μg/L,EB组为(0.39±0.61)μg/L,对照组为(0.15±0.11)μ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CVA组BALF中组胺浓度为(3.4±1.4)μg/L,EB组为(1.6±1.5)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组EOS炎症主要局限于中心气道,部分气道炎性介质水平低于CVA组.上述气道炎性特征可能是EB患者无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机制.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诊断、治疗及其气道炎症特点.方法采用Irwin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对8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通过诱导痰,分析痰液中细胞分类,分别采用荧光酶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并以9例正常人和9例典型哮喘患者作对照组;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200~400μg,每天2次,治疗4周,部分患者同时口服泼尼松10~15 mg/d或甲泼尼龙8~12 mg/d,1周.结果本组有13例符合EB诊断,占慢性咳嗽的15%,多表现为慢性干咳,肺功能正常,组胺激发试验阴性.EB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为0.186 2±0.163 2,ECP浓度为(2.53±2.07)mg/L,均较正常人升高(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13例患者的咳嗽均消失.结论EB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气道具有以Eos为主的炎症,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主要以慢性咳嗽、痰液中嗜酸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无肺通气功能的异常[1].我们对EB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皮肤试验,并检查了气道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气道黏膜中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阳性细胞,旨在探讨变应原在EB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Gibson等 [1] 于1989年报道了7例慢性咳嗽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或咳少许黏痰,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患者肺通气功能正常,尤气道高反应性、峰流速变异率正常,不符合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诊断,因此将其定义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
编辑同志:邱忠民等[1]在贵刊<读者来信>栏目对我的习作[2]提出讨论,就文章中单纯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组(A组)患者究竟是"慢性支气管炎还是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给我以很大启迪.现就此问题作简单回复.
临床上经常能遇到一些主要表现为干咳,可有少量黏痰,且无器质性肺病,肺通气功能及胸部X线检查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有些有过敏史,抗生素治疗无效,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的慢性咳嗽患者.Gibson等[1]认为,除上述特征外因痰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故而称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2007年1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1](以下简称《指南》).随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连续推出了该《指南》的解读文章[2-6],从纵览慢性咳嗽的诊治流程到辅助检查在慢性咳嗽中的诊断价值,从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post infectious cough,PIC)、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到少见病因——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non-asthma eosinophilic bronchitis,NAEB)、心因性咳嗽( psychogenic cough,PC)等均有剖析,这其中也融入撰文专家的宝贵经验,推动了儿科临床医生对慢性咳嗽的认识.坦率地讲,当时我们认识到了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易混淆性,出于临床的需要去制定《指南》,主要参考了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的循证指南[7]、国内成人指南[8]和国内儿科的回顾分析总结资料,但我们缺乏源自中国儿童的慢性咳嗽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目的 探讨口服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莱塞斯特咳嗽问卷(LCQ)评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LCQ评分、诱导痰EOS比例、Fe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慢性咳嗽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特征多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或咳少许黏痰,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肺功能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自1989年Gibson(1)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在慢性咳嗽的患者中进行筛查,发现欧美国家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占慢性咳嗽的10~20%,我国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报道高达22%.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是否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尚有分歧.本文对到目前为止关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行总结.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临床对慢性咳嗽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80例,对80例患者实施FeNO检测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分析FeNO检测法对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最佳值及对非CVA患者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80例患者中CVA有35例,EB患者有28例,其他慢性咳嗽患者17例.CVA患者的FeNO值明显高于其他慢性咳嗽的患者,EB患者FeNO值要高于除CVA患者的其他慢性咳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FeNO诊断CVA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94%,应用FeNO诊断EB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90%.结论 慢性咳嗽患者病因不同,FeNO的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临床可以根据FENO的值来诊断患者咳嗽的病因.
1989年Gibson等[1]首先描述了一组患者的特征:慢性咳嗽(病程超过3周),无痰或晨咳少许黏痰,无哮喘、呼吸困难、咯血、胸膜炎等病史,肺功能正常,峰流速(PEF)变异率正常,甲基胆碱激发试验阴性(有部分患者处于正常范围的高值),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痰中嗜酸粒细胞(Eos)数明显增高(11.5%~85.9%),吸入倍氯米松(beclome山asone 400μg,2次/d)2周后咳嗽完全消失.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80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2次,早晚各1次,400μg/次;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雷他定片10 mg,每晚睡前一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对咳嗽症状的评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和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3 d咳嗽症状的控制的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7 d后以及4周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目的 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咳嗽96 例的病因分布,以提高对慢性咳嗽诊治的认识.方法 从2010 年6 月始,对临床诊断"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例,按规定程序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①确定病因的90 例慢性咳嗽者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1 例(23.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18 例(20.0%),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4 例(15.6%),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变应性咳嗽各13 例(各14.4%),感染后咳嗽、药物引起各4 例(各4.4%),心因性咳嗽2 例(2.2%),左心衰竭1 例(1.1%).②47 例(49.0%) 有咽喉炎样症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2 例(25.5%),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0 例(21.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9 例(19.1%),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各8 例(各17.0%).结论 我院资料与全国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调查结果相似,最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首次证实了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也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
目的 观察诱导痰黏蛋白水平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的差异,分析其与炎症介质和痰细胞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6年10月~2017年4月门诊诊治的20例EB和20例CVA患者,设为EB组和CV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设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对象痰上清黏蛋白MUC5AC、MUC5B、LTC4、PGE2及诱导痰细胞学分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CVA组MUC5AC水平明显高于EB组和对照组[(25.7±8.6)μg/mL vs(16.4±6.9)μg/mL vs(13.7±5.2)μg/mL],MUC5B水平明显低于EB组和对照组[(1.3±0.7)μg/mL vs(2.7±0.4)μg/mL vs(2.4±0.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B组PGE2水平及CVA组LTC4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MUC5AC水平与Eos、LTC4呈正相关(r=0.771,0.864,P<0.01);MUC5B水平与PGE2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 EB和CVA患者诱导痰黏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炎症因子比例失衡与嗜酸粒细胞比例不同可能是引起EB缺乏黏液高分泌的机制.
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诊断.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患者的70%~95%.
1989年加拿大医生Gibson等[1]报道了7例慢性咳嗽患者,其咳嗽时间>3个月,胸部X线正常,肺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不高,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痰中嗜酸粒细胞>3%,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而对其他治疗无效.因其与支气管哮喘不同,后者支气管激发试验为阳性,因此命名为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后对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加,张永祥等[2]于2002年首先在国内报道了9例,其后马洪明等[3]又详细报道了13例.由于本病比较常见,是慢性咳嗽常见的原因之一,全科医生应对其有较详细的了解.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是近年提出的疾病诊断,突出特征是慢性咳嗽,无痰或晨咳少许粘痰,肺功能正常,乙酰甲胆碱(或组胺)激发试验阴性,没有可逆性气流阻塞的证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本文拟对其与有关疾病的关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及进~步研究的方向做简要综述.
十九世纪末Ehrlich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自此,诊断患有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患的种类也明显增加,其临床意义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不仅是典型的以喘鸣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且在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其它疾病,如咳嗽变异性哮喘、特应性咳嗽、间断发作的非哮喘的呼吸系统症状、变应性鼻炎、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道返流综合征等疾病中也可发现有EB的存在,近来发现单纯EB也可引起慢性咳嗽独立的发生.如果早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并一直持续应用到无症状阶段则可明显减少痰中嗜酸粒细胞数量,改善慢性喘鸣及咳嗽症状.本文对EB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其发病率为17.2%.EB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肺部影像学、肺功能、气道反应性、PEF日间变异率均正常,而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病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EB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目的 了解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的发病率,评价孟鲁司特与吸入激素(布地奈德)治疗E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慢性咳嗽患者,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慢性咳嗽诊断流程进行诊断.确诊EB患者随机分成3组,甲组为孟鲁司特治疗组,乙组为布地奈德治疗组,丙组为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组,疗程4周.比较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慢性咳嗽患者467例,其中56例确诊EB患者(占12%),治疗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咳嗽病史、咳嗽症状评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比例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三烯C4( LTC4)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改善咳嗽症状有效率、治疗前后外周血Eo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诱导痰Eos分类、ECP、LTC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丙组诱导痰Eos分类、ECP、LTC4较甲组、乙组降低(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发病率较高,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孟鲁司特单独或联合布地奈德能改善EB咳嗽症状及降低气道嗜酸粒细胞性炎症.
[英]Brightling CE…//Am J Crit Care Med.-1999,160(2).-406~4101989年Gibson等将一组痰含嗜酸粒细胞多、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AHR)征象、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异率正常的非哮喘慢性咳嗽定义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为了了解由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慢性咳嗽是否常见,作者对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来诊的咳嗽超过3周的患者的病因进行前瞻性研究.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预防复发作用。方法将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取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采取布地奈德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半年复发率。比较2组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白细胞介素-5(IL-5)、呼出气一氧化氮(NO)值、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IL-5、呼出气NO值、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嗜酸粒细胞水平,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效预防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咳喘定口服液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实施咳喘定口服液治疗,对照组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予以治疗.疗程持续2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咳嗽患者临床症状,研究诱导痰细胞学.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咳嗽临床症状表现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84.6%和92.3%,两组差异相比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含量正常患者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没有出现副作用;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咽喉不适感.结论 通过两种治疗比较,咳喘定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在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方面临床症状改变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咳喘定口服液副作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