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慢性毒性主要是血液毒性。工人接触苯能引起白细 胞减少、骨髓抑制,严重时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致白血病[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 yeloblastic leukemia,AML)、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 NL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1] ,因此苯被 认为是一种环境致癌物。人们对苯中毒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很多研究,各国职业医学专家认为 存在以下途径:(1)苯是环境诱变剂,能引起染色体的异常(第5、7条染色体的易位、倒置和 缺失)[2];(2)苯及其代谢产物对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3,4];(3)苯-D NA加合物的生成[5];(4)参与苯代谢的几种毒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即对苯血液 毒性的基因易感性)。苯的毒性不是由于苯本身,而是由苯的代谢产物醌类和酚类化合物产 生的。这就提示,毒物代谢酶在苯中毒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代谢酶在 自然人群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已经发现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肿瘤、职业中毒 或某些代谢遗传病有密切关系。 一、苯代谢[6,7] 苯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脏由肝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CYP2E1)将其氧化成苯环氧化物, 然后苯环氧化物自发转化成苯酚,或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催化下与谷胱甘肽结合 ,转化为低毒性的或是非毒性的产物——苯硫醇尿酸(PhA)。苯酚进一步经CYP2E1代谢成 苯的 双羟基或三羟基化合物,如氢醌(HQ)、儿茶酚(CAT)、苯三醇(1,2,4-benzenetriol,BT) ;或是经酚硫转移酶(phenol sulfotransferase,PST)、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UDP-glucuronodyl transferase,UDP-GT)的催化,与硫酸、谷胱甘肽或葡萄糖醛酸结 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结合物。HQ、CAT和BT则在骨髓经髓性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 PO)转化为苯醌。反之,苯醌又能被还原型辅酶Ⅰ醌类氧化还原酶[NAD(P)H∶q uimoe oxired uctase,NQO1]还原为毒性低的多羟基苯。苯酚、氢醌、粘康醛,尤其是苯醌,是具有造血 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化合物,可能有潜在的致癌性。可见,苯在体内的代谢既有代谢增毒的过 程(如经CYP2E1、MPO)又有代谢解毒的过程(如经NQO1、GST、PST),苯对人体毒性的大小取 决于这两个过程的平衡(图1)。 二、CYP2E1 CYP2E1主要位于肝微粒体,它能代谢活化包括苯在内的许多小分子量的、有潜在致癌性的化 学物质,可被乙醇或饥饿 诱导[8]。CYP2E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0q-24.3。Song等在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PS)的表达及其与脑缺血后脑血流恢复的关系.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非治疗组和藻酸双酯钠治疗组.观察大鼠治疗前后脑组织中PS表达、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大鼠脑血流.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PS表达及MPO活性增高,缺血侧脑血流量明显减低.藻酸双酯钠治疗组脑组织中PS表达和MPO活性增高受抑,相应的再灌后脑血流量较非治疗组的明显增高.结论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PS表达可改善脑缺血后无复流现象.
髓性过氧化物酶是由活化的吞噬细胞分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2 kDa的一种血红素蛋白.它能通过作用于氯化物和酪氨酸,分别生成次氯酸和酪氨酰基,启动低密度脂蛋白的过氧化,产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目的:探讨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炎症消散关系.方法:建立大鼠烟雾吸入损伤模型后于伤后2、6、12、24 h及2、3、4、5 d各时相点动态观察(1)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对鸡红细胞吞噬功能;(2)肺泡巨噬细胞体内对凋亡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结果:(1)致伤后2~6h肺泡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下降,12 h后逐渐恢复正常,2~5 d仍保持较高的吞噬功能.(2)肺泡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吞噬在伤后2 h即开始逐渐升高,24h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结论:(1)烟雾吸入伤早期(2~6 h)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并保持较高吞噬活性,它有利于清除异物、细菌等.(2)肺内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参与了恢复期肺内炎症消散的过程.
本研究以大鼠烟雾吸入伤为模型,造成中至重度吸入性肺损伤,观察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对鸡红细胞吞噬功能及肺泡巨噬细胞体内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以探讨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肺内炎症消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