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剩余酵母/罐底,一般多达啤酒厂总产量的2%-4%,其中近一半是可以回收的啤酒,如果不对酵母/罐底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大量损失.对剩余酵母/罐底进行啤酒回收后,不仅可提高酵母/罐底作为副产品(如农牧业饲料)的价值,而且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于酵母/罐底生物需氧量(BOD)较高,直接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并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酵母/罐底中的啤酒进行回收.
啤酒的生产原料是大麦芽、酒花、水,通过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形成有香味的,浓度较低的酒精饮料。啤酒乙醇浓度少,喝啤酒不容易醉,少量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品质好的啤酒口味纯正,无异味,口感协调,有明显的酒花香气和二氧化碳的刺激感。
啤酒在含有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具有生产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容易被有害微生物污染的特点。但由于啤酒还含有酒精、酒花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以及具有低pH值和低氧气含量等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因此,啤酒生产中碰到的有害微生物种类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几类细菌和野生酵母上。已知的啤酒有害微生物中尚未发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报告,啤酒中的有害微生物都是致腐微生物或潜在的致腐微生物。啤酒生产中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可导致啤酒产生从较小的风味变化到浑浊、沉淀及较大风味改变等的质量缺陷。因此,在啤酒生产中要做好有害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工作。
啤酒生产过程传统消毒,灭菌剂为碱(片碱或液碱)、甲栓类.由于其腐蚀性,有害性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极需一种替代品.随着稳定性二氧化氯研制成功,其性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成为性能优良,效果显著的消毒灭菌剂、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剂、水果净化剂、除臭防腐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高效安全消毒剂.我国也于1998年批准为食品消毒剂、保鲜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医疗卫生、养殖业的流水线灭菌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类二次代谢产物.这些霉菌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但只在热带地区产生毒素.因为气温27℃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这些真菌生长并产毒.在热带许多食物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范围包括花生、落地花生、杏仁、谷物包括玉米、大米、小麦),食品如牛奶、肉、蛋也受到AF的间接污染.在中国,食物和花生油中黄曲霉污染水平达23~500μg/kg.Peter M.scott报告称AF在酿制的啤酒也达到相当水平.在美国和欧洲的啤酒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加入麦芽或谷沙还是在非洲本土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红几尼谷,家庭酿造和商业酿造中黄曲霉素的发现率实际上是十分高的(达到100%)达到262ngB1+G1/ml.在世界范围内,受AF污染的食品一直是一个流行的和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