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但对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PAE期间细菌形态学改变可反映细菌酶功能并可提示PAE产生机制[2].加替沙星和头孢美唑两药联合应用对大肠埃希菌PAE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加替沙星、头孢美唑单用及联合体外PAE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形态学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抗菌药物PAE形成的不同机制.
病源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的加速发展给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带来了严重威胁.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最常用抗菌药物[1].对于传统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β-内酰胺酶[2].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类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肟类头孢菌素、单环内酰胺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一般对头霉素、含酶抑制剂的复合物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酶.ES-BLs 主要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普罗菲登菌及肠杆菌科其他菌属细菌产生.
双歧杆菌为益生菌,具有独特的体内代谢机制,发挥肠道定植,拮抗外来致病菌,抑制细菌酶,分解和减少致癌物的生成,增强机体免疫等功效,具有肿瘤靶向性和抑制癌基因活化的功能而达到抗肿瘤目的。
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软骨素酶的细菌酶,这种软骨素酶能消化脊髓受损组织中的分子,从而使部分神经纤维再生.
医院根据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和物品性能选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消毒灭菌,以杀灭载体上的微生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化学消毒灭菌方法主要是利用消毒剂作用于微生物,通过对细菌酶的破坏,蛋白质凝固变性及细胞结构的破坏而使其失去活性,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浓度、pH值、温度、消毒时间、被消毒物品污染度等均有密切关系,其消毒效果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控制.近年来因化学消毒剂浓度或选用不当等问题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