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和输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血液安全系关社会人们的生活安全.血液集中化检测从建立集中化检测机构,至样本的采集、运送、接收、检测及报告环环相扣,每一步均需要严格控制.实施血液集中化检测,有利于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本文探讨分析血液安全与血液集中化检测的模式和优点.
目的 了解血液集中化检测后青海省各地区送检血液质量现状,以探讨血液集中化的优点,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方法 分析了青海省玉树州等6州地送检的3 076份血液样本检验资料.结果 青海省各地区间血液质量存在差异,不合格项目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结论 血液集中化检测不但能够优化检测资源,还可以用于发现问题,指导今后的工作方向.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淘汰的原因,探讨我国对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的必要性.方法 对2008-2010年济源市无偿献血者血液ELISA检测淘汰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将2007-2010年ALT单项不合格及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0.7≤S/CO<1的献血者作为随访检测对象.结果 2008-2010年无偿献血23 016人次,淘汰362人次.初次献血16 110人次,淘汰261人次,固定献血(献血次数≥3次,每年至少献血1次)6906人次,淘汰101人次.初次与固定献血者淘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阳淘汰274人次,占淘汰人次的75.69%(274/362)、双阳淘汰88人次,占24.31% (88/362).抗-HIV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经市CDC确认均为阴性.2007-2010年随访检测:ALT不合格153人次,合格122人次,合格率79.74%;HBsAg、抗-HCV、抗-HIV、抗-TP4项共检测144人次,合格132人次,合格率91.67%.结论 应建立合理的献血屏蔽淘汰管理制度.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 ELISA检测不合格者,定期进行随访.采供血机构应逐渐开展集中化检测,提高检测质量,开展阳性标本确认实验,避免ELISA检测假阳性的献血者被排除.
血液检验是安全输血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必须在遵循一个<办法>和两个<规范>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检测前、中、后这三个环节.据统计,目前检测前标本引起的误差已占实验室整体误差的70%[1],同时,随着近年来集中化检测模式的逐步推广,血检标本已由过去单一的自采自检演变为各分支机构分散采集后统一送检,这就使检测前标本的质量管理成为当前采供血机构检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笔者对我站实行集中化检测以来各县区采血点部分送检标本的质量状况和管理体会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叙述如下.
输血安全受到社会关注,血液病毒核酸检测新技术在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改变了采供血机构原有的血液筛查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输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了血液质量.本文阐述了目前我省采供血机构开展血液病毒核酸集中化检测模式的质量管理,探讨了核酸集中化检测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管理、物流、质量监督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血液的安全工作,<血站管理办法>提出对采供血机构实行血液的集中化检测.我中心血库自2008年与山西省太原市血液中心实行集中化检测工作以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整体运行良好,现将运行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集中化检测机构除了要对本单位的血样进行检测外,同时承担送检机构血样检测,受送检单位采血量多少以及运输条件的影响,送检单位采集的血液标本很难做到立即检测,由于血样保存温度和时间的不同,会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就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保存血液标本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找到适合集中化检测工作中送检机构血样保存条件,避免ALT测定结果受到影响,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同时避免血液浪费.
<血站管理办法>规定"血液标本的保存期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2年",但是如何保存献血者血液标本,各血站有许多差异,本文将本站实验室的标本管理方法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2009年7至12月本实验室检测标本;Uranus AE200全自动酶免一体机(深圳爱康);一次性加样头(深圳爱康);-30℃冷库(天津天商冰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血浆留样板(江苏海门博阳实验器材厂); 2-8℃冰箱(日本三洋).
9月10日下午,“2014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二级管理网络中期总结会议暨2014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二级管理网络第二次会议”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召开,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吕元主任、钟建明书记、居漪副主任、中心各专业科室负责人及组长、各区县二级管理网络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控业务科副主任张健主持。本次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各区县二级管理网络负责人作2014年二级管理网络工作中期总结及2014年下半年度工作计划报告;临床免疫室负责人朱宇清汇报本中心组团赴台进行工作考察及交流情况;征求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二级管理网络相关培训工作意见和建议及相关工作研讨等。在听取了各区县二级网络负责人的总结报告后,中心副主任居漪认为,各区县工作各有特色,主要是:(1)重视培训工作,能与医学会基层学组及中心工作结合;(2)重视基层医院形态学方面工作,金山区提出了复训、发放上岗证等方面的建议;(3)普陀区能结合本院实际工作,结合课题开展二级网络管理;(4)基层医院质控管理面不断拓展,比如闵行区已将社区医院站点纳入管理。与会人员还就民营医院能否纳入集中化检测,如何提高培训效果(尤其是形态学方面),如何解决民营医院质控参与度低等问题分享了经验并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最后,中心主任吕元发言,他建议各区县二级网络管理单位充分利用医学会基层学组平台,相互学习借鉴经验,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为所在区县卫生计生委做好相关工作。他同时也表示本中心愿意在此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吕元主任认为,近几次召开二级网络会议大家提出的问题雷同,说明老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因此,希望大家能针对问题,加强整改。建议集中精力并组织力量,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开展专项检查和培训,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关于集中化检测任务,吕元主任认为从管理角度而言,集中检测能降低二级网络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级网络只需针对集中检测的机构进行管理,作为管理者应转变管理方式和思路。吕元主任表示有些政府层面的问题,他作为市政协委员愿意为本行业呼吁,提出议案,借鉴发达地区做法,从立法角度规范违法行为。
近年来,国家在血站的建设和管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2004年本市按照上级行政部门要求,撤销所在县市的血库,成立中心血站分站,进行集中化检测.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就集中检测的关键点谈几点体会.
目的 统计皖南5家血站(芜湖、安庆、铜陵、池州及黄山)在2015年12月~2016年6月开展集中化核酸检测的数据,分析并评价现阶段核酸检测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两种国产核酸筛查系统(系统A和系统B)检测,混样检测阳性的进行拆分,按标准判定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集中化检测期间对39524例核酸标本进行筛查,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39例,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阳性样本.②5家血站(芜湖、安庆、铜陵、池州及黄山)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0.58‰、1.91‰、0.62‰、1.65‰、1.35‰(χ2=12.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2种检测系统(系统A和B),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81‰和1.38‰,总检出率为0.99‰.结论 集中化血液核酸筛查的实施有效防止了病毒经血液传播,保证了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血液核酸筛查会有假反应性风险产生,须做好核酸实验室污染防控.
目的 分析安庆市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的现状,探讨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方法 对安庆市中心血站下属的7个采血点的血液标本集中检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实行集中化检测可以优化检验资源,提高检测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结论 集中化检测是血站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后,能更好地保证血液安全.
目的 通过对集中化检测后上海地区血液核酸筛查数据的系统性回顾分析,探讨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对降低区域范围感染性输血风险的良性影响.方法 分析集中化检测后上海市各地区血站送检的1 276 206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三项(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无反应性血液标本的核酸检测(NAT)结果资料.结果 上海地区ELISA三项无反应性、NAT反应性率0.63‰,2012~2015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最高是2012年(0.76‰)显著高于后3年(P<0.01),其次是201 3年、2014年(0.62‰),最低是2015年(0.50‰),且后3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AT反应性800例(0.63‰)中,HBV DNA阳性464例(0.36‰),最高是201 2年(0.49‰)显著高于后3年(P<0.01),2013~2015 (0.31‰~0.34‰)3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CV RNA阳性数7例(0.005‰);HIV RNA阳性数14例(0.01‰);经鉴别3项均阴性31 5例(0.25‰).结论 集中化检测后上海地区全面实施血液核酸检测,虽然存在一些核酸检测假反应性,但有效降低了输血风险,保障了全市的血液安全.
血站血液集中化检测是分散采集,集中检测中心化管理模式.由于血液筛检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信息管理网络建立,血液筛检由机器代替手工、操作过程人为控制转变为程序化,传递信息由人改为电子,出现一人多岗和岗位合作紧密的情况等[1].血液集中化检测正是顺应了这种检验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同时也给血液集中化检测实验室过程质控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宜春地区按上级行政部门要求,撤消县(市)中心血库,并人为中心血站的分站,血液标本由中心血站进行集中化检测.现就做好血液集中化检测实验室过程中的质控工作报告如下.
目的 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宁中心血站实行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集中化检测对降低区域范围感染性输血风险的意义.方法 采用罗氏或科华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对ELISA三项(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无反应性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174127例核酸集中化检测标本有263例拆分结果为阳性,且均为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1.51‰.3家委托血站送检标本与南宁中心血站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非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酸集中化检测降低了血液检测成本,提高了区域内的血液检测质量,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目的 通过对核酸集中化检测标本的结果及过程的研究,总结关于区域性血液集中化的检测的启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我中心承担的7家地市血站及我中心核酸检测样本共计47万份.通过对标本运输时间、检测时间、标本量、标本外观合格率以及拆分阳性率等多因素分析,归纳集中化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得出河南省区域性血液集中化检测的一些启示.结果 47万份核酸标本运送时间均小于4h、检测时间在10h内(由于检测设备和人员不足,检测报告在48 h内发出)、标本外观合格率99.96%、共计检出356例核酸阳性标本,拆分阳性率为0.076%.结论 集中化检测可以有效利用人员和设备资源,统一操作规程和检测标准,更有利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降低了河南地区感染性输血风险.河南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区域性集中化检测经验,但是前期工作量和人员设备明显不匹配,这对我们以后的区域性集中化检测有一些启示.
目的:了解我国采供血机构集中化检测的开展情况.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357个采供血机构开展集中化检测的时间、范围、项目等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全国共有67家市地级以上采供血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集中化检测工作,有3个省、2个自治区实现全部或部分采供血机构的跨区集中化检测;直辖市中仅上海实现了对区县级血站的集中化检测;检测的项目全部含有酶免4项,ALT、ABO血型、RH(D)血型的检测各机构稍有差异.结论:集中化检测模式是发展趋势,我国应根据各省、区自身条件,开展循序渐进的集中化检测模式.
集中化检测模式下的信息管理,打破了以往血站单一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跨地区、跨法人单位、跨网络、跨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我站通过学习、分析国内外开展集中化检测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结合我站6年多实施分采集中化检测信息管理的实践经验,利用周密设计架构集中化检测信息管理平台、血液信息系统对关键环节过程关键点的控制、数据异地容灾备份、备份数据重复验证和不同采供血机构共同编制、会签质量体系文件规范信息管理等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解决了多单位、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保障了集中化检测顺利开展和有效规避或降低了集中化检测过程中居多因素不可控性导致的风险,建立了一套符合分采集中化检测模式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两站概况:广西血液中心:职工120名,年采血16吨:来宾市中心血站:职工25名.年采血4吨.两站相距60Km,,从2007年12月起两站开展血液标本集中化检测.
目的:保证血液的检测质量和节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法:计算机联网,网上传递检测结果.结果:中心血站集中化检测工作已走上合理化、规范化的轨道.结论:中心血站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是可行的.
采供血机构血液集中化检测管理模式是血液安全必然性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国内外血液集中化检测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展望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集中化检测的实施情况.
目的 对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集中化在重庆市血液中心开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2016年1-6月,对重庆市14家基层血站送往重庆市血液中心的32 137份集中化检测标本的运输、检测、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等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 在2016年1-6月的32 137份重庆市集中化标本中,对55份标本进行了不同原因的拒收,基层血站标本的NAT单反应性率为5.1‰(164/32 137),同期重庆市血液中心为2.3‰(129/55 859),鉴别检出率基层血站为1.8‰(57/32 137),重庆市血液中心为0.6‰(35/55 859).结论 重庆市血液中心开展病毒核酸集中化检测的效果已逐步显现,基层血站检测实验室与血液中心血筛实验室在检测能力和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逐步提高集中化检测程度,有助于血液检测效率和血液安全的全面提升.
目的:2015年底全市血站顺利地实现了血液筛查核酸集中化检测全覆盖,提高了血液检测质量。依托现行核酸集中化检测模式,实现血液筛查集中化检测将会变得简单易行,且能提高血液筛查效能,提高血站管理效益,规范血液检测,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同时,应正确处理血液筛查集中化检测所带来的有关问题。
采供血机构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是优化血站资源配置、保证输血安全的必然措施[1,2],随着全自动加样系统在血站的应用,以前ALT的测定多采用微板速率法,但它在试验温度、反映时间,读板条件等方面所规定的实验检测状态受到手工操作的限制.
目的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受委托11家集中化检测以来的检测数据,探讨集中化检测在新疆地区的应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 1)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和集中化委托检测实验室,均已经剔除采用2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同时对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HIV检测反应性标本;2)采用罗氏或科华核酸血筛系统混样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3)混样反应性标本进行拆分检测.结果 2015年12月-2016年07月共筛查12家血站标本,11家新疆地州血站委托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进行核酸集中化检测,及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标本,共检测57 644份标本,拆分88个pool,62个标本拆分结果为阳性,其中61份HBV DNA阳性,1份HCV RNA阳性,阳性率0.11% (62/57 644),拆分率70.45% (62/88).结论 核酸集中化检测可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安全,并且在降低成本、报告及时方面比较有优势.
目的 研究唐山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频率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对本地区随机无偿献血者16 380名和临床送检疑难标本50例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于抗体阳性的血液标本鉴定其抗体种类和类型.结果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37% (61/16430),其中无偿献血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122% (20/16 380),临床送检疑难配血标本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82%(41/50).结论 本研究检出了唐山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频率和分布特点;建议各基层医疗机构将不规则抗体筛查纳入临床常规检验指标,或是探索乡镇卫生院到所属县级医疗机构进行集中化检测的模式.
目的 总结陕西省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推进核酸集中化检测应关注的环节额.方法 对陕西省血液中心2015年12月-2016年8月标本核酸集中化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12月-2016年8月,陕西省血液中心共检测血液核酸标本211 012份,其中集中化检测标本89 602份,占总检测量的42.4%.核酸阳性标本共检出207份,阳性率0.98‰,其中集中化检测标本检出阳性98份(1份HIV,97份HBV),阳性率1.09‰,血液中心标本检出阳性109份(均为HBV),阳性率0.9‰‰.结论 陕西省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可发挥血液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血液检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和应急血液联动机制,进一步保障区域化血液安全和应急用血.
2015年6月22-28日,我们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一行8人应台湾血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观学习了基金会直属的台北与台南血液中心,对台湾地区无偿献血及采供血的现状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并通过与大陆尤其是河南省同类相关数据的比较,看到了两地采供血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现总结、介绍如下.
血液集中化检测是指由送检血站负责标本的采集,检测血站负责标本检测,送检血站利用检测结果进行血液发放的工作模式.它通过检测血站较强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及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来实现其较强的检测能力,对保障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血站管理办法》提出:“血液中心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液的集中化检测任务”,标志着我国血液集中化检测进入实施阶段.广西血液中心先后于2007、2010年分别与来宾市中心血站、河池市中心血站开始集中化检测合作.我们利用集中化检测的体会,结合文献报道,就目前国内血液集中化检测特别是血站间合作进行集中化检测情况报道如下.
自2005年3月6日起本站与武汉血液中心,在全国内陆地区率先开展集中化检测试点工作.现将试点工作以来的几点认识和体会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