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作为化学结构类似的一种化合物,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通过聚酮途径分泌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饲料和湿热地区出现的几率较高,对粮食作物和黄曲霉素制品都容易造成污染。在自然界中,黄曲霉毒素是理化性质最稳定的真菌毒素之一,其致癌性、毒性、致畸毒性以及致突变性较强。人类和动物摄取黄曲霉毒素的主要途径就是膳食渠道,毒素进入人体或动物体之后会显示出极强的亲肝性,导致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胆管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等,最终导致肝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对于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前处理方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常规检测方法、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方面对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cardial Fibrosis,EMF)在非洲湿热地区是一种较常见的、获得性限制性心肌病,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文献极少.本文报告4例经X线检查与手术病理证实为右心室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其中1例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并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80%以上足癣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导致.文献报道,足癣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0%~70%,湿热地区、高温季节多见,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患者等多发.治疗足癣的目的是清除致病菌,快速消除症状,防止复发.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系统治疗,以及二者联合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硫脲类、吗啉类、吡咯酮类等,丙烯胺类和唑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丙烯胺类的代表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用药方法为每日1~2次,至少用药两周,真菌学治愈率可达62%~100%.
真菌性角膜炎是化脓性角膜损伤的病原真菌引起的,可引起严重的角膜穿孔,失明,甚至是眼睛的清除,并成功的治疗依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是由于真菌性角膜炎晚期的盲目性。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虽然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助于诊断,但准确和可靠的诊断仍然依赖于实验室技术。因此,实验室诊断技术的探索是一个敏感、准确、特异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一直是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逐渐得到改善,早期诊断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技术的复杂性和操作的非特异性等[1]。本文回顾了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的发展,分析了各种早期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临床决策的早期诊断技术的选择。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角膜感染引起的失明。发病率高,且植物创伤小,在我国对农民的患病率占第一,在湿热地区和夏秋季和秋初采收季节发病率高。因此,应重视预防,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收获季节,注意保护,避免角膜损伤。从2014年6月~2015年6月,76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我们医院接受治疗。临床资料及护理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