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对于暴露于低温或温度剧烈波动环境中造成的神经损伤,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由于各家研究方法不同,如在温度条件(冻结或非冻结)、作用时间和动物模型等的选择上差异较大,故结论不一.而低温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主要原因可能有缺血、再灌注及自由基损伤、脂质过氧化和血小板功能改变等.
造成非战斗力减员的原因有很多, 在东北地区, 冻伤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干燥、温度低, 如果再加上刺骨寒风、运动后出汗导致体表蒸发增多带走体表的热量, 就很容易出现冻伤.冻伤按损伤性质可区分为非冻结性损伤和冻结性损伤两类, 按冻伤程度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Ⅰ度冻伤仅伤及皮肤表皮层, 出现局部红、肿、痒、痛;Ⅱ度冻伤伤及皮肤真皮层, 除了红、肿、痒、痛外, 还会有大小不等的水疱;Ⅲ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 局部皮肤有坏死、出现紫褐色, 愈后容易留有疤痕.南方籍官兵防冻伤经验不足, 具有较多南方籍官兵的部分东北地区驻军更应积极预防冻伤, 确保冬训任务的顺利完成.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冻疮和冻伤医学上所说的冻疮和冻伤并不是一回事.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冷伤,冰点(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冷伤才是冻伤,而0~10℃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则是非冻结性冷伤.冻疮就属于非冻结性冷伤.当软组织受冻并且局部血供减少时所形成的损伤称为冻伤.当气温在-25℃ ~-30℃时冻伤发生率最高.患者的受冻部位无痛感,变得苍白或蜡黄,各种程度的组织破坏与烧伤类似.有红斑和水肿、水疱和大疱、浅表坏疽、深部坏疽以及肌肉、肌腱组织、骨膜和神经损伤.损伤程度直接与温度和受冻时间有关.
非冻结性冷伤是人体接触10℃以下、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上潮湿条件所造成的损伤[1].我院2004年12月30日收治1例被冻伤左手及腕部,伴有链球菌感染病人,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入院后19 d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冰点以上的低温引起人体"非冻结性冷伤"[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卧医用降温床所需的床温设置在8℃~10℃,如果病人在使用降温床的过程中未做好保暖工作,与床面直接接触部位(骶尾部、后枕部、足跟部等)易受冷刺激而致局部冷伤.针对这一情况,2000年-2003年3月笔者向病人推荐一种简易方便的保暖措施,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冻疮是机体受到寒冷侵袭后,发生在末梢部位的局限性红斑炎症性疾病[1].在气温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发生的非冻结性局部组织损伤,1998~2002年,我们通过使用阿托品、654-2针剂治疗冻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浸渍足"又名"战壕足"或"水浸足"等,是一种非冻结性冷伤,在冰点以上的低温条件下发生,系下肢长时间(一般>12 h)浸泡在寒冷(一般<10℃)、潮湿的水中所致[1].肢体长期相对静止地暴露于潮湿低温的环境中,由于低温的直接作用以及较长时间的血管收缩,继发性肢体缺氧,导致局部肢体毛细血管、静脉、肌肉、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神经功能障碍和损伤,由于浸泡的时间、温度和范围的不同,严重程度有所差异,但无病理变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