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安全的管理过程来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包括了风险评估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溯源技术,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等;而从整个食品产业链来看,分析化学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微生物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学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都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1998年Kononen等[1]在Nature<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组织芯片在肿瘤分子高通量分析中的应用",给病理学及生物分析技术开辟了新的领域.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是将多个微小组织片汇集在一张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组织微阵列生物芯片,简称组织芯片[1,2].
生物芯片是一类快速、高效、高通量的生物分析器件或集成化分析系统,包括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它集合计算机、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一个微小的芯片表面或芯片内部的微流体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或者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化学小分子之间的反应.生物芯片能整合样品制备、分子识别和反应、信号检测和信号放大等独立的分析过程,使之连续化、平行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生物芯片被认为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它们不仅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毒理组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究和开发、农业、环境、食品安全、国防等领域中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市场.截至目前,共有13 000多篇生物芯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1000多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微阵列芯片已经大量进入实用[1-4].微流体芯片等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各领域应用[5].同时,新世纪是大生命科学的世纪,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力地推动了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和研究平台的市场需求.
他是研究神经生物学、植物药学和生物分析技术交叉领域的科学家。他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新的生物技术,并以此为手段解决生命科学和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的难题。他曾先后留学日本、加拿大,每每都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开拓一番新成就。他提出关于内源性神经毒素形成的新假说,并在人脑内发现新化合物ADTIQ,这一成果被美国126届ANA(神经疾病协会)年会评为最有新闻价值的发现。他曾是外媒追逐的华人科学家,很多记者为了采访他甚至跟到了实验室。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北京市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用材料专业组组长邓玉林。邓玉林在学科研究中,将生物分析化学和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上不断探索。他说,出国留学让他感受到多样的文化,科研工作中他会多角度考虑问题。而采访中,记者发现,邓玉林的全面思维并不仅仅表现在科研方面,作为自然科学家的邓玉林还十分关注社会问题,从青年时期,他就热衷于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