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合集》可查到"参"字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的地上部分——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下部为人参的根茎、主根和侧根.由此可见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奥尔厚"是草类的总称,"达"是首领的意思,译成汉语即"百草之王".而人参在希腊语中叫作PANAX C.A.MEYER GINSENG,"PANAX",意思是"包治百病".十全皇帝乾隆在《咏人参》中称赞它是"性温生处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据文献记载,乾隆帝日噙化野山参平均达到三克,他除了喜欢运动、书画养生之外,特别讲究"药养".古代帝王多折阳寿,而这或许便是他以令人惊叹的八十九岁高龄寿终正寝的原因.
人参有文字记载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就记载有象形文字"参".甲骨文产生于我国殷商时代(公元前16世纪),据考证,该时期我国各族群或部落的"图腾"上也出现了象形文字"参",后来<神农本草经>对人参药用价值做了详细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称人参为神草.依据人参的植物生态习性,<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一名衔,一名鬼盖,生山谷".鬼盖是指背阳向阴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