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各公共福利部门、各州及区政府、卫生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供方与供应商、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消费者和媒体等部门都特别关注民众对药品(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辅助性医疗产品)的获得和合理使用.
2005年6月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即美洲和美国公共卫生发祥地,召开了全球卫生峰会.会议由美国卫生与公共福利部公共卫生署和其他国际卫生组织联合主办,由美国政府官员和军官基金会承办.来自1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中国代表共24人.
公共场所指人们聚集、活动的场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人们思想上认同的商业服务、公共福利、文娱活动等场所的范畴和观念已大大扩充或改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影响健康的致病因素也在增多,其中放射性危害就很突出,因此卫生监督机构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就面临着新的综合执法工作模式的改革.
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共福利品的属性,在发达国家,医疗投入是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最大买方.同时,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医疗服务供方之间较为充分的公平竞争.虽然国情不同,但政府均对各国的医药卫生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政策导向决定了社会医药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决定了能否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决定了一个国家健康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展望2006年,"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执政观将对整个医疗市场格局有重大影响.
一、医院税收筹划动因政府根据"负担能力"原则制定税制和实施征税,而纳税人则按"受益原则"衡量自己是否应该纳税,无论税制本身如何公平合理,对纳税人而言,纳税作为一种直接的现金支出,就意味着当期既得经济利益的减少.虽然可以享受到国家收税后所提供的公共福利,但这些福利既不对等也不易量化,从而使纳税人感到纳税越多越吃亏,也必然促使纳税人想方设法减轻和规避税赋.
医药产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医药产品市场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市场的特点.如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出具有一定公共福利特征的社会产品性质,实行行业准入制(GAP、GMP、GSP、GLP、GCP、GPP认证)等,各国都对医药市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基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将医药产品细分为医疗服务、药品和健康保健服务.笔者试图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号传递机制、以及交易成本等分析工具,分析和解释我国医药产品市场中的某些经济现象,为研究我国医药市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