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低气压、强紫外线,习惯于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在高原地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飞行训练或执行飞行任务,不仅身体会受到影向,还会对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为探讨高原驻训对飞行员心理状况的影响,笔者对某飞行团在经历4个月的高原驻训任务后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
随着我国国内、国际航运业务的竞争和迅猛发展,航空公司高负载运作,安全风险的问题备受关注.高高原航线和机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运行资质的复杂性,安全风险问题尤其突出.根据中国民航总局对高原机场的定义:海拔高度在1500m及以上,但低于2438m的机场为一般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2438m及以上的机场为高高原机场[1].因高海拔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原反应引起的身心问题,高高原航线资质人员培训和管理的难度,飞行员面临的职业紧张压力、疲劳风险等问题.
航空救生是指航空器在飞行中发生严重故障、损毁或飞行人员身体发生意外等情况时,飞行人员离机、降落、求生和营救的全过程[1].目的是保障飞行人员安全,保持部队战斗能力,对鼓舞部队士气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以及地形复杂,给遇险飞行人员的生存、搜索和营救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迅速营救,提高航空救生的成功率,必须根据高原航空救生的特点及需求,建设和完善高原航空救生体系,包括:高效的组织指挥、合理的救生流程、优良的救生装备、专业的施救人员以及针对性的训练等.
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有明显个体差异,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除家族遗传性因素以外,还与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身体状况、心肺功能、体内激素和酶活性、心理因素以及吸烟等生活习性相关[1-8].世居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生活,由于缺氧会引起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严重影响作业能力,严重者更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并发症[5].因此在进入高原地区前,筛选出AMS易感者加以针对性的训练或进入高原地区后给予重点关注,对减轻AMS反应程度、保持作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海拔5000 m左右的高原地区气温比同纬度海平面低30℃左右.因此,寒冷成为飞行人员高原遇险生存中除缺氧、低气压之外威胁生命的一项主要因素.开展飞行人员高原防寒睡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歼击机飞行员遇险生存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存放在弹射座椅椅盆中,因此睡袋的设计除要考虑到足够的保暖量和防风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到自身包装体积和重量等因素.飞行人员救生防寒睡袋受限于包装体积的要求,保暖量仅为1.5 clo左右[1],因此要提高飞行人员高原遇险生存过程中抵御寒冷的能力,改善飞行人员救生防寒睡袋的保暖效果,就必须从改进制造材料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