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颌间的牵引已有报道[1],但对其垂直及水平向颌间牵引的机理及应用临床报告尚不详尽.现对我科应用骨性垂直向颌间牵引治疗的以下颌骨骨折为主的16例病例作一回顾性临床评价,以探讨其临床应用机理及其范围.
指出,通下法适应范围:恶性肿瘤、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肝炎、肝硬化及其脂肪肝、外伤及其它病症.作用机理是,恢复和促进胃肠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杀细菌及其体内毒素作用、改善肺功能、保护肝细胞.认为通下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应该建立其信息系统,将其药物配伍、适应症等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以便准确选用.
综述了利用化学法、酶法和微生物培养法制备壳聚糖的方法,并介绍了壳聚糖在食品中的一些应用机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主诉仅次于感冒.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手术治疗,主要方法有:椎板切除经硬膜人路行椎间盘切除手术,经硬膜外或椎板间人路行椎间盘手术,经前路椎间盘切除手术,近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新近发展是经皮人路和内窥镜手术等;以上手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切除和吸除椎间盘部分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进行减压,以达到治疗或缓解症状的疗效.手术近期效果明显,短期内症状消失.
1 骨折早期与瘀血学说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中断或破坏,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骨折发生后常在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瘀血、畸形、活动障碍及纵向叩击痛、异常活动等.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早期是指骨折后1~2周内,相当于炎症期和修复期的第一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有时见青紫瘀斑.骨折后,骨本身受到损伤,导致骨髓腔、骨膜下和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周围的骨膜、肌肉被撕裂,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
通过查阅古今药学典籍及地方史志,对《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的原植物来源进行考证,并探讨该书处方中“菖蒲”的应用机理.根据文献资料初步认定《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基原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但不能排除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可能性.在《肘后备急方》中多取“菖蒲”开窍醒神、除湿健胃、辟秽、益智之功,用于治疗惊痫、昏厥、耳科疾病、急性传染病等.明确《肘后备急方》中的药材原植物来源及组方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中的良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2013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科学栏目一篇专论《抗癌疫苗的七年之痒》,提及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用于预防癌症、并已获得以美国为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批准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阐述了其在实际使用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阻止HPV疫苗广泛应用的原因。这篇论述勇气可嘉,挑战发达国家与跨国医药企业的成果,然而问题仅触及皮毛,远远未涉及本质,在宫颈癌危及生命的沉重现实面前,经费与安全性的问题何以能影响肿瘤疫苗应用的广泛展开,其实从原理上论述,HPV抗癌疫苗何止七年之痒,应是说终生之痒。HPV疫苗在应用机理上是含混的,以病毒成分制备的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而抗癌疫苗应用的是肿瘤特异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将病毒抗原混淆于肿瘤抗原而不加以说明,这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困惑。虽然豪森因阐明HPV与宫颈癌间的因果关系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但也仅仅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测了HPV是促发宫颈癌的因素之一。
中国以往被认为是前列腺癌低发区,因此对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明显滞后于欧美国家.近几年在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使前列腺标本明显增加,因此如何提高前列腺穿刺组织和手术标本的诊断准确率,已成为临床病理工作者的难题.幸运的是最近几年血浆生物标记物和免疫组化及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原本经常规形态学不能鉴别良恶性的某些前列腺病变有了鉴别的可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目前应用于前列腺上皮病变良恶性诊断的血浆和组织标记物主要有四种,本文对其应用机理和临床意义作一介绍.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早在1897年被发现,1946年Schantz EJ提纯出A型肉毒毒素(BTA)结晶.1973年,Scott AB首先报告了BTA对猴眼外肌有麻痹作用,引起医学界重视,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BTA动物实验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1989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大量研究结果证实,BTA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不少疾病疗效肯定,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尚在探索之中.本文就近年来BTA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