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LASIK治疗伴有眼球震颤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例(11眼)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行LASIK治疗。术后随访1d、10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结果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均≥0.6;10眼(90.9%)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眼(9.1%)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下降2行。术后3个月11眼残留屈光度(等值球镜度)均在±0.5 D以内,术后6个月为-0.25~-0.75 D,术后1年无屈光回退。术后7眼眼球震颤减轻,2例代偿头位消失,4例改善。角膜地形图显示,均无偏中心切削。结论对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恰当的病例选择、积极主动的手术前训练,以及手术中合理的处理,大部分患者都能顺利完成LASIK手术,并能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5岁,外籍飞行员,飞行时间5 100 h.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1年,至我中心行年度体检.主诉偶有阴天视物不清.眼部检查:远视力1.0/1.0,近视力1.0/1.0,角膜清,周边见环形手术切痕,前房清深,晶体透明,后段(一).非接触式眼压:右眼12.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9 mmHg.行双眼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检查,结果:①无眩光条件下,右眼CS在12~18 C/D的频率时低于正常范围,左眼大致正常;②加眩光条件下,右眼CS基本正常,左眼在6~18 C/D的频率时低于正常范围.同时发现中频空间频率下降明显,尤其在眩光条件下下降更显著.诊断为双眼LASIK术后CS降低.依据《空勤人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体检鉴定指南》[1],鉴定结论为飞行不合格.
在本刊2002年10月第5期所刊<对LASIK和PRK手术治疗近视眼现状的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中,作者对PRK和LASIK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但是该文对PRK和LASIK的安全性颇有疑虑,对PRK和LASIK在国内的迅猛发展有所担忧.笔者特以本文与<反思>作者商榷.
在临床医学的历史中,因屈光不正所致视力低下一直是靠框架眼镜矫正.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接触镜(隐形眼镜),但总是离不了辅助透镜,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 in still Keratomileusis LASIK)是在准分子激光切削术(PRK)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该手术不破坏角膜上皮及弹力层,符合人眼的生理状态,使中、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患者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院自1999年9月份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已矫治951例患者,未发生感染病例,这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各种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