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人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目的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H1受体拮抗剂是抗组胺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变应性疾病.本文做为系列文章的下部,重点介绍H1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并指出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H1受体拮抗剂是抗组胺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变应性疾病.本文做为系列文章的上部,简要介绍了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研究背景,系统回顾了抗组胺药物的研发历史和分类.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别从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作用机制三个方面介绍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结果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存在相关性.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进展,揭示了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对基本免疫反应的调节机制,表明变应性鼻炎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造成Th1和Th2免疫反应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粘膜Th2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变应性疾病在西方国家的地理分布特征和过去三十年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Th1和Th2免疫反应间的平衡机制受多因素影响.结论发育期的儿童接受适当的环境因素刺激,可能通过激发Th1细胞介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调节Th1和Th2免疫平衡状态,有助于拮抗变应原激发的Th2免疫反应,据此提出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卫生假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展,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Notch信号通路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功能活动,在多种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