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Nucleus CI24M型人工耳蜗系统的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telemetry,NRT)测试系统的缺陷之一是由于放大器易于饱和而影响波形的有效采集.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集不同延迟(delay)的反应波形找到最佳的延迟时间,以便有效地避免放大器饱和及N1峰的丢失.方法:24例患者参加了本次试验.测试使用NRT2.04版本软件.波形采用削减算法(subtraction method)提取,分别测试24例患者在不同延迟条件下的反应波形并进行分析.结果:锯齿形(jagged)波形大多出现在延迟为35~40μs之间.延迟在40~120μs之间时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可记录到N1峰,而在50~90μs之间时则有80%以上的患者可记录到.当延迟超过300μs时,Ⅲ型波形的出现率随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延迟时间的选择会显著地影响NRT反应波形中N1峰的记录.使用较短的延迟时间进行采样会引起放大器饱和.延迟时间过长会造成N1峰的丢失.记录N1峰的最佳延迟时间为50~90μs.
1引言近20年,中国人不断探索研发生产高价值低价格的自主品牌人工耳蜗产品,以确保广大的中国聋人不但可以买得起,也可以承受得起长期使用费用,目前中国制造人工耳蜗品牌中技术和制造最成熟、临床适应证范围最广及市场占有和被市场接受程度最高的,当属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晨星人工耳蜗系统.
耳聋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困扰,同时耳聋的康复治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2亿多人患有中度以上听力损失.2006年第二次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言语残疾127万人,占各种残疾的首位,并以每年2~3万新生聋儿的速度增长.初步估算目前我国0~6岁听力障碍患儿约13.7万,重度聋以上听力障碍者占80%多.目前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的有效治疗和康复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CI,全世界行CI患者已逾20万.
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晨星人工耳蜗系统由体内部分植人体CS-10A和体外部分处理器NSP-60B组成;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自2009年12月起开始成人组(6~65岁)临床验证试验,证实了该系统在成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 1年8月向诺尔康公司颁发了进入市场许可证.201 1年3月晨星系统人工耳蜗儿童组(12~71个月龄)进行临床验证,按照试验设计,植入9个月为临床试验终点,通过医学观察和听力及言语评估,证实晨星人工耳蜗系统在儿童组同样有效.
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能帮助他们改善听力的唯一方法[1].对语前聋SNHL婴幼儿,早期CI可帮助他们发展听力和言语,几乎获得和听力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进入正规教育的机会[2,3].而对于语后聋SNHL青少年和成人,CI能帮助他们参与社会交流和工作,重返主流社会,显著提高生活质量[4].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人工耳蜗逐渐引入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被3家国外公司占据,国外人工耳蜗价格昂贵,非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尽管国家政府和民间慈善家对听力障碍人群进行了很大力度的资助,但仍有大量的重度和极重度SNHL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之中,无法得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