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提高儿童喉气管狭窄、闭锁的治疗效果,总结了不同部位和范围的狭窄、闭锁患儿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分析了58例儿童喉气管狭窄,年龄15个月~15岁,最多见病因是气管切开术后,其次有喉气管外伤;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术后;气管内插管等.全部病例依靠气管切开通道呼吸.根据喉气管狭窄的范围和程度,采用了不同的喉气管重建术.结果:58例中53例(91.4%)经1~5次手术后治愈,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随访1~10年,手术效果巩固,儿童发育正常.结论:正确的掌握气管切开技术可以减少儿童喉气管狭窄的发病率.由于儿童喉气管狭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术中应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方能获得满意效果,重建喉气管支架和消除粘膜创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喉、气管创伤或病变后肉芽及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瘢痕形成可引起呼吸及发音功能障碍.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具有抗瘢痕形成、抗肉芽组织增生和组织粘连作用,近几年被国外引入喉气管瘢痕的辅助治疗.
喉气管狭窄是指喉内或气管内部分或完全性瘢痕狭窄,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后者更为多见.造成的原因以医源性损伤及颈外伤为主,其中以长时间麻醉插管或机械通气最为常见.临床常表现出喘鸣和渐进性呼吸困难.狭窄部位多见于声门下或颈段气管,有时也累及声门.婴幼儿喉气管腔狭小,操作空间受限,治疗上较成人更为困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放式手术引入喉气管狭窄治疗中[1],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部分环气管切除术应用于重度儿童喉气管狭窄治疗[2],整体拔管率已有大幅提高,治疗周期也明显缩短.在国外个别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治愈率可达95%.但对大多数医院而言,婴幼儿喉气管狭窄的治疗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