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所有眩晕疾病的17.0%~52.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达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并伴有眼震。病因尚无定论,普遍认为是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或黏附于壶腹嵴并随体位改变而引起。目前对BPPV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治疗,即耳石复位法。我科于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80例,获得满意效果。
眩晕是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约80%为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17%~20%,一般认为是由于脱落变性的耳石进入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刺激壶腹嵴而产生眩晕[1].过去临床医师对BPPV认识不够,经常被误诊为血管性眩晕及颈性眩晕,而给予不恰当的检查和治疗.我院2012-03-01 ~2013-05-01以滚动诱发试验(roll maneuver)及Dix-Hallpike诱发试验(类似于复位仰卧侧头试验)诊断,以耳石手法复位治疗的30例BPPV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回顾分析如下.
眩晕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除获取详细的病史,还需完整的耳科检查、神经学检查及全身体格检查.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儿不能准确描述眩晕的感觉及前庭功能检查配合不好等情况,从而影响了诊断与鉴别,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在接诊时,医师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生理发育与眩晕的特点,也要掌握采集儿童病史的技巧,注意观察,更要积极与儿科、小儿神经科合作,共同查找原因,减少儿童眩晕的误诊、漏诊[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以发作性眩晕3d为主诉于2011-01-21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患者眩晕发作与头位改变有关,持续时间小于30 s,不伴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查体一般情况好,BP 100/70 mm Hg,心率72次/分,耳鼻咽喉专科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均未发现异常.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大部分BPPV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同时伴特征性眼震,称客观性BPPV (objective BPPV,O-BPPV),小部分BPPV患者临床仅表现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而无特征性眼震出现,称主观性BPPV (subjective BPPV,S-BPPV)[1,2].本文分析S-BPPV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
上半规管裂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本文就此病的临床表现、放射线检查、鉴别诊断、发病和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作一些介绍.
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对于全面了解半规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应用于临床的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手段.本文综述几种常用的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查方法,以利于该项功能测试的发展.
本文综述侧颅底手术入路现状、半规管切除的技术要点、该技术在侧颅底手术入路应用的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该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