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简称先天性甲低)是引起儿童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落后的常见小儿内分泌疾病之一,也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甲低患儿在新生儿期可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对新生儿进行群体筛查是早期发现先天性甲低的主要方法.我国自1981年开始进行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的筛查,目前全国筛查覆盖率已经超过60%,发病率约为1/2050[1-4].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全国范围的进一步推广,进行先天性甲低诊治的医疗机构和专科医师不断增多.为规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10年卫生部颁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5].本文在此规范框架基础上,针对先天性甲低的新生儿筛查、筛查结果分析、诊断和处理、随访等环节,提出进一步的操作共识.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2003年在长沙组织讨论并制订了《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03年,长沙)》(简称“2003版指南”),对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1]。2007年卫生部颁布了《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随着人工耳蜗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的蓬勃发展以及产品的研发升级,人们对人工耳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原有指南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本刊编委会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组织召开了人工耳蜗植入相关论坛,就当时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达成一些共识[3,4]。近年来在国家项目的推动下,人工耳蜗植入数量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对旧的指南进行修订,出台既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指南。为此,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2012年12月在海南三亚召开了人工耳蜗植入指南修订会,50余位从事人工耳蜗植入相关工作的手术医生、听力学家及康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在2003版指南的框架基础上,分别就患者选择标准、特殊病例的指导性建议,植入前、后的听力评估及开机调试,言语康复及相关评估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指南修订以与会专家意见为主体,参照国内近年的相关操作规范以及国外最新的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指南性文件,同时亦参考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反复讨论修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基本达成共识。
实施医院集团战略是我国医疗行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选择.目前医院集团的组建虽然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但毕竟实现了医院产权的流动,为建立现代医院制度铺平了道路,通过医院间兼并重组,提高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壮大了医院集团的实力,为建立适度有序的医疗市场竞争格局奠定了组织框架基础[1].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实际运行百余年来,无论是对医院内部管理,还是对公共卫生事业、医疗市场的经济管理均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与影响.为顺应医学的新进展,ICD-10在保留ICD-9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对各章节分类、具体规则、类目容量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使之更趋于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而鉴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就迫切要求编码员必须在实施ICD-10前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编码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ICD-10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