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啥当晚,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外,小文的父母急得直掉眼泪:“我们真的不知道他到底在想啥!他是个乖孩子,聪明、本分.自上学以来,成绩几乎没下过前5名.从小到大,父母根本找不到批评他的理由.”然而,就这样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却喝下了整瓶剧毒杀虫剂!医生无奈地告诉小文的父亲:“由于毒药已被肠胃吸收,药性扩散,还有肺部严重感染,孩子极有可能……”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部位中粗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多糖的含量,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母根、子根、须根、茎、叶的粗多糖含量.结果:乌头全植株各组织部位粗多糖含量顺序为子根>母根>须根>叶>茎,地下部分含量>地上部分,6月4日子根粗多糖含量最高,6月18日茎、叶、须根粗多糖含量较其他采收期高,6月18日与7月3日母根粗多糖含量接近.结论:该研究初步探索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粗多糖的动态变化,为乌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味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主入心、肾、脾经.
目的:研究四川道地产区6种乌头生物碱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比较母根、子根基于化学成分的区别.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9批四川道地乌头药材母根、子根、须根中6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并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6种乌头生物碱在3个部位的分布差异各不相同.母根、子根中苯甲酰新乌头碱、新乌头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为两者的差异性指标成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也将供试样品分成母根、子根两大类.结论:母根、子根的物质基础有差别,可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根.二者为常用中药,均有剧毒,其主要功能为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及坐骨神经痛等.现中医临床往往二者相须为用,但对二者的毒性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中毒死亡事故屡有发生.为了避免中毒事故的再次发生,现将中毒原因、预防及中毒救治分述如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我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川乌应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具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而乌头子根(侧根)的加工品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均为常用中药。二者虽是同一植物,但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也不尽相同,故不可混用。 笔者检验中发现在川乌使用中误认表面光滑的子根作川乌用,《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药彩色图集〔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也是把乌头子根作生川乌,把乌头母根作子根,各地在川乌实际应用中存在子、母混淆,为了确保用药的准确可靠,对两者主要区别点进行鉴别比较。1 性状鉴别1.1 川乌: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或长圆锥形,长 2~7.5 cm,直径 1~2.5 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稍弯曲,中部多向一侧膨大,有纵皱纹及突起的小侧根,可见摘除子根后的痕迹,上部有残留茎基。质坚,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1.2 乌头子根:圆锥形,长 1.5~3 cm,直径 1.5~2 cm,表面灰褐色,光滑,有细的纵皱纹,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小侧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角质样。2 显微鉴别2.1 川乌:横切面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淀粉粒单粒脐点大多不明显,复粒 2~15 分粒。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 29~70 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粗短拐曲或纵横相接,具缘纹孔较密而呈多角形,也有网纹导管。后生皮层形大,易破碎,完整者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厚,有的横向壁细波状弯曲,有的壁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壁梢弯曲,有不规则波状或瘤状增厚。石细胞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人字形或类圆形。纤维多成束残存茎基(图1)。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根(块根).其母根名乌头.乌头质坚硬,表面有皱纹,附子肥大,外皮灰黑,少皱纹,内部充实色白.夏至后,附子即长成,可采掘.
不少儿科医生临床发现,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用药.有的发着39度的高烧来就诊,家长说怕吃了退烧药耽误诊断;有的咳嗽了好几天,家长一直就给孩子喝煮梨水,怕乱吃药有副作用……医生们无奈,家长们困惑,到底哪些常见药可以自己买了吃而不必就医?
制川乌片,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祛风除湿、湿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笔者在本地市场上发现外观很象制川乌的药材混淆品,经鉴定为薯蓣科植物甘薯Dioscorea Esculnta(Coun)Burkill的块茎,目前尚无报道.
乌头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栽培的称川乌,主产于四川;野生的称草乌,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茎叶,摘下子根,取母根去净须根及泥沙,晒干.内服多用炮制品.炮制时取净川乌或净草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捞起晒至六成干,切片,干燥,即为制草乌或制川乌.
1 附子的炮制6月下旬~8月上旬(夏至到小暑)挖取附子母根旁的子根,习称泥附子,泥附子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3].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hinense Paxton)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母根为乌头),为圆锥形或球状形的块根.本品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大辛,大热,有毒.由于附子有毒,历来对附子的运用都特别重视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的配伍,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