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原台湾桃园市动保园区园长简稚澄遗体火化,年仅32岁.从新闻报道看,简园长用自己经常给动物执行安乐死的药物结束了生命.有人说所谓的爱狗人士的网络攻击是造成其离世的原因之一,但桃园市推广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刘盈如曾撰文:《不良体制会杀人》,认为简园长其实是“死谏”.在此笔者将简要分析简园长心理压力的来源,网络言语攻击者的心理背景及遭遇攻击时的应对方式.
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虐童父母们的心理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导致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然而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虐待儿童的父母.从个案来看,这种现象和父母自身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个性特征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来说,是一种叫“向攻击者的认同”的防御机制.即因为某人童年受到过虐待,出于恐惧而向攻击者认同,从而变成虐待者.再通俗一些,就是某人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是因为有人曾用虐待的方式对待过某人,他(或她)采取的措施以保护你免于感到愤怒.
麻省理工学院新闻办公室2011 年6 月13 日讯:无数的美国人装有可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从起搏器、除颤器、脑刺激器到输药泵,全世界每年接受医疗植入装置的人数超过30 万.大多数这类装置通过无线技术与外界沟通,例如,医生通过无线技术监测病人的生命特征,通过无线技术修改植入式治疗设置的治疗计划.但最新的研究显示,这类器械也容易受到攻击,在最坏的情况下,攻击者可以通过向植入器械发出可致病人死亡的药物或电的剂量指令,从而杀死受害人.
精神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是精神病房管理的难点之一.行为医学认为,攻击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1].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2],被攻击者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此类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先兆、时间,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环节.现对我院6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给临床护理提供有利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