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前庭神经炎( VN)患者的临床分类表现,前庭上下神经的受累状况。方法:观察52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临床的表现与病程经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VEMP)的检测与前庭双温实验。结果:52例VN的患者之中,单发性48例,复发性4例;双侧3例,单侧49例。 VEMP与前庭双温实验结果都异常,前庭上下神经都受累者21例(40.4%),前庭双温实验异常26例(50.0%),VEMP异常5例(9.4%)。平衡障碍是VEMP异常的主要表现,旋转性的眩晕是前庭双温实验与VEMP异常的主要表现。而前庭下神经受累几率显著比前庭上神经受累几率低,其差异则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2)。结论:VN的复发性比较少见,多数的患者无病毒感染历史,主要是累及单侧的前庭上、下神经或上神经。仅累及前庭下神经的较少。前者表现在眩晕、平衡障碍上,后者表现仅为平衡的障碍。
目的 评价两种经眼外肌引出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分别用tone-burst声和click声刺激,并分别进行单耳给声,对侧记录经眼外肌连接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s)检查.结果 tone-burst声波形引出率为96.7%(29/30),click声刺激的波形引出率为100% (30/30).将已经引出的波形进行对比tone-burst声和click声的阈值、振幅和潜伏期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认为两种声音刺激进行oVEMPs检查有着各自的特点,提醒临床应用时要全面分析和总结,以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准确.
目的 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和听力正常健康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包括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LHL患者(实验组)和45名听力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分析500 Hz、1000 Hz的cVEMP和oVEMP的引出情况及振幅比值结果.结果 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100% (45/45)和86.67%(39/45);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97.78% (44/45)和84.44% (38/45).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66.67%(22/33)和63.64%(21/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87.88%(29/33)和75.76% (25/33).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和oVEMP引出情况比较,仅500 Hz的cVEMP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1)为1.17和1.52,对照组AR值2.23,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2,P=0.000),对侧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1).实验组o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2)为1.45和1.59,对照组AR值2.06,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5,P=0.001).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ALHL中eVEMP与oVEMP的频率调谐特点均表现为向高频迁移,对侧耳也表现出类似特点.推测ALHL患者患耳与对侧耳球囊及椭圆囊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引起cVEMP和oVEMP的共振频率调谐发生改变.
目的 通过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氧化应激、局部缺血、周期性缺氧引起的脑干损伤情况.方法 搜集了2015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33例OSAHS患者,中度8例,重度25例,双侧均行cVEMP测试的临床资料;以33例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比较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引出率、潜伏期和振幅的差异.结果 ①组内比较:OSAHS组的左右侧、对照组左右侧cVEMP的引出率、潜伏期、振幅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OSAHS组与对照组的cVEMP的引出率分别66.67%、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OSAHS的cVEMP引出率为64.00%.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P1潜伏期分别为(14.145±1.934) ms、(13.982±2.047)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与对照组cVEMP的N1潜伏期分别为(24.032±2.081) ms、(23.732±2.125)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P1-N1的振幅分别为(37.893±20.776) μV、(76.882±16.956) 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OSHAS患者的P1-N1振幅显著减小.结论 中度和重度OSAHS患者的cVEMP的引出率、P1-N1振幅均下降,提示其脑干的神经传导通路出现异常.cVEMP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因而也可以用于检测因OSAHS引起的脑干损伤.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是指用高强度声波刺激一侧球囊时在紧张的胸锁乳突肌上记录到的肌源性电位。VEMP反映人前庭-颈反射通路的功能,是一种客观无创的电生理检查方法。VEMP分为前庭诱发的颈部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前庭诱发的眼部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两种。VEMP对前庭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判断VEMP异常的一些指标,国内和国际上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北京首大耳鼻喉医院听力与前庭功能检测室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对96名正常志愿者进行cVEMP测试,建立本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为今后研究眩晕相关疾病奠定实验基础。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与前庭功能的关系逐步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查,并在一部分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病中发挥了协助诊断及评估病情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历史、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声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日益受到耳鼻喉科尤其是耳内科医师重视,在许多内耳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传统的VEMP多为气导检测,但气导VEMP在传导性聋等情况不适用,参考价值低,而骨导VEMP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就骨导VEMP的应用进展做汇总综述.
前庭诱发肌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是由强声刺激在收缩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记录到的短潜伏期双向(p13-n23)肌电图(EMG).目前有人将其译成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但我们认为,前庭诱发肌电位的译法更符合中文习惯,也与其它电生理测试方法的译法一致.VEMPs可用于测试前庭一颈肌反射通路.目前,对VEMPs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临床应用的各个参数的设置也有了更多的比较和研究,VEMPs被证明是临床用于评价前庭功能的可靠的电生理测试手段.本文将对前庭诱发肌电位的原理,尤其是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介绍.
目的 获得健康青年人不同体位颈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特征参数,探讨测试体位与cVEMP各参数的关系,为选择较适宜临床应用的测试体位提供参考.方法 50名健康青年人(男、女各25名,共100耳)在相同的声刺激参数和记录条件下,采用随机函数确定测试顺序后分别于坐姿转颈体位和仰卧抬头体位进行cVEMP测试,记录不同体位条件下cVEMP的引出率,P1、N2潜伏期、幅值、波间期等参数.结果 坐位转颈体位和仰卧抬头体位的cVEMP引出率均为100%;坐位cVEMP阈值为(93.5±4.3) dBnHL.坐位cVEMP的P1、N2潜伏期长于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1-N2幅值则小于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测试中P1、N2潜伏期左侧长于右侧(P值分别为0.013和0.015);卧位测试中P1、N2潜伏期左侧与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坐位耳间幅度比及耳间不对称率较卧位更明显(P值分别为0.009和0.016).坐位条件下P1-N2幅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1);卧位条件下P1-N2幅值男性小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43)结论 测试体位会对cVEMP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可根据受试者条件及测试目的选择更适合的体位.
目的 建立声诱发短潜伏期负电位(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豚鼠模型,即重度感音性聋但球囊功能正常的豚鼠,用短声刺激诱发ASNR,并通过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来验证豚鼠的前庭功能.方法 将32只健康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只(32耳)、药物致聋组16只(32耳).致聋组经给药(硫酸卡那霉素+利尿酸)致聋,7~10 d后对所有动物进行听觉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VEMP及冷热试验.致聋组豚鼠根据ASNR的引出情况分为ASNR引出组及ASNR未引出组.结果 致聋组有11只动物(22耳)完成测试,其中8耳引出ASNR(36.4%),阈值为120~130 dB SPL,平均(124.4±5.0)dB SPL,潜伏期l.75~2.60 ms,平均(2.15±0.27)ms,阈值平均潜伏期(2.34±0.18)ms.ASNR引出组8耳皆引出VEMP,其阈值及正负峰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NR未引出组中有4耳引出VEMP,其阈值及正负峰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NR引出组和未引出组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致聋组VEMP、ASNR的引出情况与冷热试验的眼震结果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 ASNR与反映球囊功能的VEMP具有一致性,而与代表半规管功能的冷热试验眼震结果无关,ASNR与VESP可能同起源于球囊.
目的 测试不同头位状态下的胸锁乳突肌肌电和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分析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与cVEMP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量化后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对cVEMP的影响.方法 选取无耳疾史、听力和前庭功能正常、经cVEMP测试波形分化良好的健康青年人30名(60耳),分别记录在不同向对侧偏向头位(与矢状位呈90°、60°、45°和30°)下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和cVEMP,分析量化后的表面肌电与cVEMP振幅和潜伏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VEMP的P1和N1的总体潜伏期分别为(12.50±2.39)ms和(19.79±3.16)ms,不同头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6和0.52,P值分别为0.46和0.67).不同头位下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6.63,P<0.01),cVEMP的P1-N1振幅随头位及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变化而变化,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F=55.47,P<0.01).将多次不同肌电下记录到的cVEMP振幅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进行线性拟合模型检验,拟合函数为Y=0.769X(r2 =0.591,校正r2=9.590).结论 cVEMP的潜伏期与胸锁乳突肌肌电大小无关,而cVEMP振幅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存在明显的正线性相关.选择合适的头位记录cVEMP,特别是量化肌电与振幅的关系,将有利于增强cVEMP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目的 了解年龄增长对正常人气导声刺激(air conducted sound,ACS)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oVEMP)和颈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影响.方法 选择不同年龄段健康人97名(194耳)作为研究对象,男41名(82耳),女56名(112耳);年龄4~ 83岁,平均(45.7±19.3)岁,分为≤10岁,11 ~30岁,31~50岁,51 ~70岁,>70岁组共5个年龄段(年龄以周岁计).以气导短纯音为刺激声,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诱发的oVEMP和cVEMP检测,进行各年龄段波形参数计算和年龄组间的对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健康人oVEMP和cVEMP总体引出率分别为72.70%和85.05%.随着年龄增长,无论oVEMP还是cVEMP,均表现出引出率下降、阈值增高和振幅减低的特点.> 70岁年龄组健康人oVEMP引出率低至15.00% (3/20),cVEMP引出率低至45.00% (9/20).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健康人前庭耳石器反射通路表现出机能下降的趋势.由于气导声刺激诱发的oVEMP和cVEMP在70岁以上年龄组引出率过低,其在高龄人群前庭疾病检测中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的 观察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受损时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受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客观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突聋患者40例,分别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测,计算两种反射的引出率;分别以突聋对侧相对健康耳和30名健康人(60耳)为对照,分析前庭上成分(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成分(球囊/前庭下神经)功能受损状况.结果 突聋组患耳oVEMP引出率为40.0% (16/40),cVEMP引出率为62.5% (25/40);突聋组对侧健耳oVEMP引出率为57.5%(23/40),cVEMP引出率为75.0% (30/40);对照组oVEMP引出率为71.7%(43/60),cVEMP引出率为81.7% (49/60).组间对比显示突聋组患耳与对侧健耳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52,P=0.117;x2 =0.251,P=0.617),突聋组患耳与对照组比较,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949,P=0.002;x2=4.582,P=0.032);突聋组患耳、对侧健耳、对照组正常耳组间比较,oVEMP和cVEMP的阈值、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等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突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可以伴有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这种功能受损的状况可以通过oVEMP和c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目的 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在诊断糖尿病前庭神经损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2例(84耳)2型糖尿病患者和同期42名(84耳)健康人进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MP,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检查,比较两组间oVEMP和cVEMP的引出率及各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差异,并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84耳中70耳引出oVEMP,引出率为83.3%;74耳引出cVEMP,引出率为88.1%.糖尿病组84耳中49耳引出oVEMP,引出率为58.3%;52耳引出cVEMP,引出率为61.9%.健康对照组VEMP的引出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VEMP:x2=12.71,P<0.05;cVEMP:x2=15.37,P<0.05).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oVEMP和cVEMP各波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波间期、振幅和阈值等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前庭神经损伤,VEMP可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损伤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的临床应用进展较快.桥小脑角的病变,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的最好的工具.而听性脑干反应和冷热试验也用于检查诊断,但仍有不足.冷热试验用于检查前庭上神经,而VEMP可用于检查前庭下神经-丘脑通路的功能.本组关注是否VEMPs有助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诊治.
目的 通过骨导振动刺激(bone-conducted vibration,BCV)诱发健康豚鼠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从而建立稳定的豚鼠BCV-cVEMP/BCV-oVEMP实验方法并获取正常值参数.方法 选取11只(22耳)健康豚鼠,在动物清醒状态下通过特制的固定架,保持其俯卧抬头位后行BCV-cVEMP、BCV-oVEMP测试,分析记录BCV-cVEMP和BCV-oVEMP的波形特点和参数.结果 11只健康豚鼠中BCV-cVEMP和BCV-o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22/22).BCV-cVEMP的阈值为(85.5±10.8)dBSPL,n1潜伏期为(4.5±1.3)ms,p1潜伏期为(5.8±1.4)ms,n1-p1波间期为(1.2±0.4)ms,振幅为(21.5±17.3)μV.BCV-oVEMP的阈值为(90.7±10.6)dBSPL,n1潜伏期为(4.3±1.5)ms,p1潜伏期为(5.6±1.7)ms,n1-p1波间期为(1.4±0.6)ms,振幅为(24.0±16.3)μV.结论 本实验在健康豚鼠身上成功诱发出稳定的BCV-cVEMP和BCV-oVEMP波形,并获取阈值、潜伏期和振幅等参数.
目的 通过分析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不同频率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探讨梅尼埃病oVEMP频率调谐变化的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33例在航天中心医院确诊为单侧梅尼埃病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22例,年龄35~65岁(中位年龄51岁).同期20名健康人(40耳)作为对照,男7名、女13名,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50岁).分别以500 Hz及1000 Hz气导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对受试者进行oVEMP的检测.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梅尼埃病患者患侧耳、对侧耳及健康组对照耳oVEMP的N1-P1波振幅及500/1000 Hz频率振幅比进行比较分析,并对500/1000 Hz频率振幅比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500 Hz的气导短纯音刺激下,梅尼埃病患者患耳、对侧耳以及健康受试者对照耳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84.9%(28/33)、93.9%(31/33)和97.5%(39/40);1000 Hz短纯音刺激下,患耳、对侧耳及对照耳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81.8%(27/33)、87.9%(29/33)和82.5%(33/40).500 Hz短纯音刺激条件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中患耳N1-P1波的振幅低于对侧耳及对照耳,与对照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耳N1-P1波的振幅小于对照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 Hz短纯音刺激条件下,患侧耳及对侧耳与对照耳的N1-P1波振幅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耳500/1000 Hz的频率振幅比明显小于对侧耳及对照耳(P<0.05).频率调谐变化的频率振幅比临界值为1.17,在患耳中频率调谐变化的发生率为54.5%(18/33),显著高于对侧耳(18.2%,6/33,χ2=9.429,P=0.002)和健康对照耳(7.5%,3/40,χ2=19.530,P=0.000);对侧耳中也存在频率调谐变化,但与对照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9,P=0.167).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oVEMP频率调谐特点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向高频区迁移的现象,oVEMP的频率振幅比可有助于梅尼埃病的病情评估.
目的 通过分析梅尼埃病患者气导短纯音诱发的颈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引出特点,探讨前庭耳石器通路功能与梅尼埃病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6例(56耳)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和年龄与之匹配的50名(100耳)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双耳cVEMP和oVEMP检测.根据梅尼埃病患耳cVEMP和oVEMP检查结果的异常情况对其前庭囊斑功能进行分级(cVEMP和oVEMP均正常者为前庭囊斑功能1级,其中一项检查结果异常者为前庭囊斑功能2级,两项检查结果均异常者为前庭囊斑功能3级).观察梅尼埃病患耳临床分期与VEMP检测结果以及前庭囊斑功能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梅尼埃病患耳cVEMP的异常率为57.1% (32/56),oVEMP的异常率为64.3% (36/56),与健康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286,P=0.000;x2=15.217,P=0.000).一~四期梅尼埃病患耳cVEMP和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一期,20.0%(1/5)和40.0%(2/5);二期,50.0% (9/18)和50.0% (9/18);三期,59.3%(16/27)和70.4%(19/27);四期,100.0%(6/6)和100.0% (6/6);不同分期之间cVEMP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6),不同分期之间oVEMP异常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77).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囊斑功能分级与临床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s==0.417,P=0.O01).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存在球囊(前庭下神经通路)和椭圆囊(前庭上神经通路)客观前庭机能检查的异常;随着病程进展,cVEMP和oVEMP的异常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cVEMP和oVEMP检测结果可以评估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受累的程度和范围,并为临床分期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多种临床检测方法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梅尼埃病的7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梅尼埃病患者的听力学检查以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结果 共69例纯音测听结果异常(异常率92.3%);接受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者65例,异常37例,异常率56.9%;接受耳蜗电图检测者22例,结果异常者15例(异常率68.2%);接受冷热气试验者71例,两侧对称比异常者47例,双侧低下者2例,异常率69.0%;接受甘油试验者12例,试验阳性者3例,异常率25.0%;接受磁共振造影者76例,迷路积水者70例,异常率92.1%.结论 纯音测听和磁共振造影在梅尼埃病患者中阳性率高,冷热气试验及耳蜗电图假阳性率次之,可作为梅尼埃病观察的参考指标.
目的 在极重度感音性聋耳的ABR检测中发现一个位于3~4 ms潜伏期的"V"字形负向波形,称声诱发短潜伏期负电位(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本研究通过大宗病例调查和临床实验来探讨ASNR的特点和起源.方法 回顾性调查并分析3 104例ABR检测结果,以详尽了解ASNR的出现率和特性.对20名双耳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6~62岁)和12名健康人(23~30岁)进行了ABR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测试.患者组包括了16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患者,植入耳在裸耳状态时可提供无功能耳蜗模型.结果 判读侧重于:人工耳蜗植入耳能否诱发ASNR,以及对比在极重度感音性聋耳中ASNR组和非ASNR组的VEMP出现率及反应阈值.结果 ASNR仅出现于极重度感音性聋耳,并且对强声刺激(80~120 dB nHL)有依赖性.在653例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981耳)的ABR波形中,有80例(12.3%)117耳(11.9%)出现了ASNR.ASNR有良好的重复性,可排除伪迹干扰的可能性.ASNR具有神经电位的特征,表现在随着声刺激的增强,其潜伏期缩短而振幅增大.ASNR与ABR的波形完全不一样,无法将其解释为传统听觉神经通路产生的电位.临床实验中,3个人工耳蜗植入耳能诱发出ASNR,说明ASNR的发生与耳蜗无关.所有9个ASNR耳都诱发出VEMP,且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ASNR耳具有正常的球囊功能.在非ASNR组中,三分之二没有引出VEMP,而另外三分之一虽然可以诱发出VEMP,但阈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分别提示球囊功能丧失或低下.此外,有一外半规管麻痹耳诱发出了ASNR和VEMP.结论 ASNR并非伪迹,而是一种依赖强声刺激,且只出现于极重度感音性聋耳的神经电位.ASNR的出现完全依赖于正常的球囊功能,而不依赖于残余听力或者半规管功能.据此认为ASNR起源感觉器官为球囊,根据其潜伏期推测电位源自前庭神经核.
目的 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我科并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17例(17耳)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耳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检测,将术后VEMPs波形引出率和参数分别与手术前和对侧耳进行对比.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前术耳cVEMP和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59%和53%.术后1-3年术耳cVEMP和oVEMP引出率分别降至24%和12%(开机状态,P<0.05),24%和12%(关机状态,P<0.05),同时在引出VEMPs的患耳部分波形参数显示异常变化.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cVEMP和oVEMP的引出率下降,波形参数异常,提示人工耳蜗植入对术耳前庭耳石器机能有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目的 探讨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mial,VEM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一组正常人和膜迷路积水、镫骨足板活动过度和上半规管裂等三种疾病的VEMP阈值,用以判断VEMP的正常阈值以及变化.结果 正常人VEMP阈值为80~100 dB nHL,平均为(85.7±5.1)dB(n=21).三种疾病:膜迷路积水、镫骨足板活动过度和上半规管裂均可出现VEMP阈值降低的现象.结论 上半规管裂时内耳和周围结构之间存在异常交通,膜迷路积水和镫骨足板活动过度则可能系球囊与镫骨足板之间的距离变近,可出现对声音或压力敏感性眩晕.VEMP阈值的变化可以对这类眩晕进行客观评价.
目的 记录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学)员气导声诱发的oVEMP(ocular y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眼外肌上诱发的前庭肌源性电位)的特征性参数,以便建立战斗机飞行(学)员的正常值数据.方法 62名健康飞行学员(30名男性和32名年龄匹配的女性)和31名现役健康战斗机飞行员作为受试者,采用气导短纯音(short tone burst,STB)双侧给声双侧进行记录.记录93名健康飞行(学)员STB-oVEMP的nI和pI潜伏期、nI-pI间期、nI-pI的波间幅度以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以获得正常值数据.对年龄与性别对oVEMP的影响也进行了观察.结果 93名健康飞行(学)员oVEMP的nI和pI潜伏期、nI-pI间期、nI-pI的波间幅度以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分别为(10.35±0.66)ms,(15.18±1.07)ms,(4.75±0.99)ms,(6.75±4.13)μV,以及(13.22±9.13)%.男性飞行学员与男性现役战斗机飞行员间在oVEMP的各个特征性参数上无显著差别.年龄匹配的男女性飞行学员仅在nI-pI的波间幅度上存在显著差别,分别为男性(6.96±3.85)μV和女性(5.47±3.10)μV.结论 在oVEMP幅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对oVEMP参数似乎没有影响.因此应该采用双侧幅度不对称比而不能仅仅采用绝对幅度参数来评估oVEMP的检测结果.飞行(学)员需要按照性别分别建立oVEMP的正常值范围.
近10年,前庭功能检查有一定进步,其中之一即前庭肌源性电位的逐渐成熟并在临床应用。本文总结这一领域在国内近15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这一方法目前的应用情况成绩,同时也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以促进国内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
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可用于评价球囊功能及其对称性,本文总结VEMP在神经耳科学中的应用情况.首先建立VEMP的临床适用的检查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刺激声的选择、刺激强度及给声方式,建立VEMP在振幅、阈值、潜伏期和耳间潜伏期的正常值.临床上常用于:梅尼埃病和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前庭神经炎、听神经瘤、前半规管裂综合征和听神经病的诊断定位.VEMP的振幅变化较大,潜伏期的变化较大,而阈值较稳定.梅尼埃病和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前庭神经炎、听神经瘤可以出现振幅的异常或引不出;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和听神经瘤可见振幅和潜伏期异常.听神经瘤还可见耳间潜伏期延长.听神经病主要表现为振幅的异常,振幅减低或引不出.VEMP是一种稳定的肌源性电位,双侧声刺激较为适宜.VEMP的阈值检查主要用于压力或声音敏感性眩晕;耳间潜伏期的异常主要见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振幅和潜伏期的异常一般没有特异性,可见于累及前庭下神经的病变.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八对颅神经的良性肿瘤,大多数来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来源于蜗神经者极少.前庭上神经来源的肿瘤比前庭下神经来源者术后听力的保留效果好,蜗神经来源者术后保留听力的效果最差.术前准确判断听神经瘤的起源对于手术进路的选择以及预估术后听力的保存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1例蜗神经起源的听神经瘤,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听力学检查、内耳MRI以及冷热实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于听神经瘤的起源所具有的术前评估作用.
目的:分析正常小型猪不同记录部位(颈部伸肌、咬肌)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波形图,并与大鼠的VEMP波形图进行比较;方法各选取12只前庭功能正常的大鼠和小型猪,进行麻醉之后,用自制装置进行固定,1000Hz强短声诱发颈部伸肌、咬肌肌源性电位,并记录其波形;结果大鼠颈部伸肌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第一个正向波P的潜伏期为6.45±0.23ms,振幅约1.45±0.49uv,80dB SPL引出率为58%;咬肌诱发肌源性电位,第一个正向波P的潜伏期为6.38±0.34ms,振幅约1.57±0.35uv,阈值80dB SPL引出率为50%。小型猪颈部伸肌诱发肌源性电位,第一个正向波P的潜伏期7.65±0.64ms,振幅1.66±0.34uv,80dBSPL的引出率为58%;咬肌诱发肌源性电位,第一个正向波P的潜伏期7.60±0.78ms,振幅1.31±0.28uv,80dBSPL的引出率为50%。结论小型猪和大鼠不同部位记录得到的VEMP,只有振幅和引出率的差异,而潜伏期没有统计学意义;从波形的重复性、波幅的大小、引出率以及潜伏期的综合考虑,小型猪咬肌部位记录的VEMP波形优于颈部伸肌,大鼠颈部伸肌记录得到的VEMP波形优于咬肌;在相同部位记录到VEMP第一个正向P波的潜伏期时间、波幅的大小方面小型猪较大鼠的稍高。
目的 通过观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伴眩晕患者内耳损伤情况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 收集50例单耳突聋伴眩晕的患者,50例单耳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及60例正常听力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oVEMP及c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变化.结果 引出率: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oVEMP引出率分别为24%、42%、48%、100%,cVEMP引出率分别为:56%、74%、64%、100%,病例组患耳和对侧耳相比,oVEMP及c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耳及对侧耳分别和正常对照组比较,oVEMP及cVEMP引出率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患耳oVEMP引出率明显低于突聋不伴眩晕组(P<0.05).o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N1潜伏期、P1潜伏期、P1-N1振幅)两两比较,组间不对称比(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比较,患耳及对侧耳P1-N1振幅比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A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oVEMP及cVEMP结果 与听力损失分型、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疗效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突聋伴眩晕患者存在同侧及对侧的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球囊(前庭下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为突聋伴眩晕患者耳石器及前庭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目的 研究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参数与运动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31名运动病(MS)易感者与23名运动病非易感者进行oVEMP测试.采用受试者自评、运动病易感性问卷(MSSQ)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对运动病易感性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记录到双侧oVEMP反应.易感者与非易感者的MSSQ及HAS分数分别是18.27±5.23与2.34±1.21以及28.12±6.53与2.34±1.45.MS易感者与非易感者组间MSSQ与HAS分值存在显著差别.MS易感者与非易感者组间在oVEMP的N10与P15潜伏期、N10-P15间期、N10-P15波间幅度上未有显著差别.然而,同MS非易感者组相比,易感者组在oVEMP波间幅度双侧不对称比上存在增大的趋势(18.55±10.24%相对13.25±9.47%),尽管并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结论 oVEMP结果与MS易感性间不存在相关性.易感者与非易感者组相比在oVEMP波间幅度双侧不对称比上存在增大的趋势.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与梅尼埃病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越来越多,其中主要包括听力学方面的纯音测听、耳蜗电图、甘油试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方面的双温试验、转椅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前庭肌诱发电位等一系列检查,另外还有影像学的钆造影MRI技术.这些辅助中只有纯音测听与梅尼埃病的定性诊断是直接相关的,其他检查研究表明在梅尼埃病中的诊断阳性率各有不同,其中钆造影MRI技术阳性率最高.而前庭功能方面的检查呈现的是某一神经通路上的功能状态,仅靠某一项或几项辅助检查不足以对梅尼埃病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