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物质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家系连锁分析以及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并未能将它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基因多态性之间建立满意的联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未在该系统基因内找到关联的多态性位点.miRNAs和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的作用能够影响RAS基因的表达.同时RAS基因也是高血压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点.
心肌纤维化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导致心脏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病理改变,是心室重构的主要原因. 心肌纤维化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及糖尿病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本文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肌纤维化相关调控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方面就心肌纤维化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在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洛汀新)的设为治疗组,观测2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成功率、房颤复发率、左心功能EF%、左房大小、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AngⅡ)、心电图ST段改变,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AngⅡ浓度降低、房颤转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心房缩小,6个月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较对照组低.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房颤的转律效果及抑制心房重构,改善心功能.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ng Ⅱ和ALD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Ⅱ和ALD对房颤的诊断效能.结果·房颤组Ang Ⅱ和ALD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 Ⅱ或ALD预测房颤的敏感度分别为0.92和0.93,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6,临界点为58.00和150.00 pg/mL.2组Ang Ⅱ和AL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血浆Ang Ⅱ和ALD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测房颤的生物标志物,并可作为房颤治疗中是否选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重要指标.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转换酶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68例自发性高血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和对照组,测定各组用药前后患者血压变化,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ACE、ACE2 mRNA的含量变化.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各组治疗4周、8周后血压均降低,厄贝沙坦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厄贝沙坦组ACE2含量为(20.8±5.1) μl,对照组ACE2含量为(15.9±7.8)u/L,两组比较P<0.05,ACE2mRNA厄贝沙坦组为(0.71±0.07)μl,对照组(0.50±0.03)μl,两组比较P<0.01.结论 厄贝沙坦降血压降压效果明显,其降压作用一方面通过与AngⅡAT1受体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增加ACE2活性及基因表达实现的.
目的 观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影响.方法 取6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螺内酯组,各10只.正常组皮下注射橄榄油,余大鼠予40% CCl4腹壁皮下注射,3 mL/kg,首剂加倍,1次/3 d,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次日,卡托普利组用卡托普利60 mg/kg、氯沙坦组用氯沙坦10 mg/kg、螺内酯组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100 mg/kg、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均于第8周处死各组动物,取肝组织,予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肝纤维化程度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肝纤维化程度相近(P均>0.05),均较模型组明显好转(P均<0.05).结论 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不同环节具有相同的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生物学网络的背景下,分析RAAS生物学网络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特性及其与“心主血脉”理论的相关性.探讨利用网络生物学方法建立RAAS生物学网络与“心主血脉”两者间的联系,通过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节点或结构,探索“血”、“脉”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及中医药调控该网络的机制,从中寻找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口,为现代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