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心律昼夜节律变化是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内在平衡机制制衡的特有生物现象,终末心力衰竭阶段自主神经的失衡是导致其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目前昼夜节律对于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昼夜节律下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钙浓度、钙瞬变及L型钙通道电流特性及其对交感兴奋刺激的影响。
大半个世纪来,人们对房室交界区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究其原因,该区域的解剖及电生理与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近十余年来的基础研究及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实践经历,使人们对房室交界区的解剖和电生理特征及AVNRT的发生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综述。过去20年内临床电生理的发展,带来了射频消融治疗和复律除颤器的置入,解决了一些难以治疗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发展,希望能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文即以离子流通道为靶点,简述与心律失常发生和药物治疗有关的离子流。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通路,临床上以心功能显著减退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为特点.在细胞水平,因各种离子通道的调控而导致的单个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质异常,是参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就几种主要离子通道在心衰状态下的重构现象进行阐述.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近来发现它能明显延缓或者拮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而倍受关注.本实验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CGRP对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直接作用,为其能防治缺血性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和方法健康家兔24只,麻醉后迅速开胸取出心脏,制备左心室肌标本(10 mm~15 mm×3 mm×3 mm),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电极阻抗10 MΩ~20 MΩ)记录正常状态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作为对照,开始实验.由不同缺血条件分为四组:(1)缺血未用药组:用模拟缺血台式液配方(mM):NaCl 144.0,KCl 8.0,NaH2PO40.33,MgCl2@6H2O 1.05,CaCl2 1.8,HEPEs 5.0,乳酸钠20,NaOH调节pH为6.80±0.05,并在其使用前和灌流中持续充以100%N2,使动脉氧分压保持在4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灌流左心室肌20 min后,立即换成100%O2的改良台式液再灌注30 min;(2)预处理组:用含10-8MCGRP的改良台式液灌流10 min后,方法同①组进行缺血-再灌注过程;(3)缺血同时用药组:用含10-8M CGRP的模拟缺血台式液灌流20 min后,再同①组进行再灌注;(4)缺血后用药组:用模拟缺血台式液灌流10 min后,给予内含10-8M CGRP的缺血液继续灌流10 min后,再同①组进行再灌注.整个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AP经微电极放大器(MEZ-8201,Nihon Kohden)输入VC-10双线记忆示波器,同时用磁带记录仪记录实验的全过程,实验结束后再经多导生理记录仪ACQ4600软件和计算机DASA软件采集参数,再由Gould 6120绘图仪绘出.测量心肌细胞AP的各项参数包括:①细胞静息膜电位(RMP);②动作电位振幅(APA);③零相最大除极速率(Vamx);④动作电位时限(APD)本实验取动作电位复极至50%(APD50)和95%(APD95)的时限;⑤APD50-95(=APD95-APD50,反映动作电位后期时限);⑥APD50/APD95(反映动作电位复极前期占整个复极过程的比例).并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异常电活动的发生情况.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机制可概括为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或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同时存在,其既有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也有自主神经的作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西药是把双刃剑.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工作需要,离开了正在建设中的心肌细胞电生理实验室,进入了陌生的教育行政领域,同时领受了一份开设医学心理学讲座课的任务.在教育行政领域,我是个匆匆的"过客”,而医学心理学却发展成为我的第二专业,对个人的影响则更胜于我干了一辈子的老本行--生理学. 20年来,我们从无到有,开出了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心身医学”及"心理生理学”等必修和选修科目;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松散结构的兼职教师队伍”模式;参加了包括卫生部组织的第一、二版<医学心理学>必修课教材在内的多种医学心理学教材的编写;翻译和主编了<医用心理学大纲>,<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的基础与临床>,<护理心理学>等教学及参考用书;培养了多名从事心理生理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撰写了一批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及心理生理学的论文;指导组建、发展大学心理卫生协会,协助建立医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培养了骨干学生的组织才能和研究能力,开创了素质教育的途径.
目的:以党参、丹参、黄芪、瓜蒌、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三七组方制成胶囊,观察其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正常/缺血台氏液灌流,记录豚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观察药物作用,制造缺血模型,记录药物对豚鼠在体EKG的影响.结果:该药物可使APD50显著延长,整体动物实验中显著改善缺血状态下的EKG变化.结论:该药物可能有阻断钾外流,增强钙离子内流的作用,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 (The electrical alternasn phenenon,JEAP)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和复极改变过程,尤其是复极化 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性指标,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 28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讨复极化 T波电交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1 QTd的心电生理基础 体表ECG上的QT间期,由心室肌除极的QRS波,复极的ST段和T波组成。在进行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基础研究中,用细胞微电极或膜片钳记录到的心肌单细胞动作电位,其静息电位为-90mv,由K~+平衡电流形成。除极时Na~+内流形成O位相,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