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肥厚(LVH)】相关文献(4)
  • 南方青年人中原发性高血压与肾动脉狭窄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南方青年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EH)与肾动脉狭窄(RAS)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靶器官损害的差异.方法 纳入40岁以前出现高血压的EH和RAS患者共65例,其中EH组42人,RAS组23人,比较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EH组的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率、体重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高于RAS组,RAS组高血压发病年龄较早,血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高于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具有较多传统危险因素,RAS血压升高更明显且更容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原发性高血压(EH) 肾动脉狭窄(RAS) 肾血管性高血压(RVH)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左心室肥厚(LVH)
  • 软坚散结法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临床研究

    《新中医》 北大核心 2012年11期

    目的:观察软坚散结法中药心脉康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软坚散结法中药心脉康片治疗,疗程为3月.观察2组患者血压,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胱抑素C (Cys-C)、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醛固酮(ALD)等指标.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7例患者需临时加用贝那普利至每天20mg,3例患者需临时加用氢氯噻嗪每天12.5mg控制血压;治疗组有6例患者需加用贝那普利,2例患者需加用氢氯噻嗪.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舒张末期心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IVST、LVM、LVMI均较治疗前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M、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ALD、Ang Ⅰ、Cys-C和BN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ALD、Ang Ⅰ、Cys-C和BNP均较治疗前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ys-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入选病例,在3月的治疗中和治疗后,未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和出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异常的情况.结论:心脉康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LVH程度.

    高血压病 左心室肥厚(LVH) 软坚散结 心脉康 胱抑素C (Cys-C) 脑钠肽(BNP) 血管紧张素Ⅰ (Ang Ⅰ) 醛固酮(ALD)
  • 中西医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认识的探讨——微型积证论

    《新中医》 北大核心 2012年11期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是发生多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认为LVH是机械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及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改变主要是心肌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化.LVH的中医基本病机是痰浊、血瘀、阴阳失调.结合现代医学对LVH的认识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创新性提出高血压LVH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学“积证”相类似,把高血压LVH归于积证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软坚散结法来防治高血压LVH,并由此创立了心脉康方,创新了高血压LVH的中医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的思路.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LVH) 积证 心积 软坚散结 心脉康方
  • 早期治疗贫血对非透析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STPCD CA 2014年11期

    目的:探析早期治疗贫血对改善或逆转非透析性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收治的非透析性CRI患者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皮下注射治疗,补充铁剂及叶酸,对照组仅补充等剂量铁剂及叶酸,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记录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判定LVH,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肾功能、血压、心率(HR)及上述各项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和Hct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功能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末期对照组HR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Dd、IVST、PWT和LVMI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治疗贫血有助于改善或逆转非透析性CRI患者LVH.

    贫血 非透析性慢性肾功能不全(CRI) 左心室肥厚(LVH)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