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免疫基因治疗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编码细胞因子或其受体为目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在肿瘤局部产生高分泌量的细胞因子,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使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或坏死消退,克服了直接给药的严重毒副作用.将肿瘤特异性转录调控序列(如启动子或增强子)与细胞因子基因连接并转染细胞,驱动的目的基因,增强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做到有的放矢,可达到特异性治疗的目的.常见用于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细胞因子基因有IFN(干扰素)基因、TNF(肿瘤坏死因子)基因、IL(白介素)基因家族、CSF(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家族、I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等.将多种基因联合应用,或细胞因子基因与其他治疗手段相联合可以提高抗肿瘤效应,减少毒性
胃癌是全世界第2大致死性癌症,每年约有100万新增胃癌病例.尽管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诊断手段和化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进展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部癌(GEJ)患者的临床生存率依然普遍较差,全球范围内的5年生存率为7% ~ 14%.晚期胃癌普遍存在的不良预后必然会导致新的治疗策略的出现,特别是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开发.这些分子靶向药物靶点包括多种癌症相关的受体及通路,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及V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c-Met通路、细胞周期的途径,以及AKT-PI3K-mTOR通路.本文将就参与进展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部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系统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IGF系统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及其水解酶,其中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 R)最为重要,介导着IGFs的主要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