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球菌属是寄居于人体口腔和肠道的正常菌群,但过去20年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成为导致院内感染,诸如血流感染、尿路和外科术后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肠球菌还与多种置入医疗器械[2],如导尿管,静脉插管和人工心瓣膜[3]所引起的生物膜相关感染有关.肠球菌表面蛋白(esp)是一种大分子量的表面蛋白,esp基因在感染源性的粪肠球菌中分离率很高[4],并且由于它具有介导细菌黏附的功能而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中逐渐引起重视.
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S.mutans血清型f、s.mutnas血清型c)表面蛋白编码Ⅴ+基因重组质粒pCVc、pCVf和重组表达质粒pSRVc、pSRVf.方法用PCR方法从sr基因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与质粒pCR2.1连接,再将Ⅴ+区基因片段转移到高效表达质粒pET21a(+),酶切电泳检测.结果 PCR扩增产物为1.16kb的DNA带,测序结果与sr基因序列Ⅴ+区一致.酶切电泳证实Ⅴ+区基因片段整合到pET21a(+)的适当部位,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RVc、pSRVf.结论本试验成功地构建了携带Ⅴ+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pSRVc、pSRVf.
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基因(pac)唾液粘附区的植物表达质粒pROP1和pRPB1.方法:用PCR扩增的含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P1片段(184-1946bp)与植物的高效表达质粒pROKCP结合,构建pROP1表达质粒;且将此质粒与Bar基因(抗除草剂基因)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RPB1,酶切电泳检测.结果:从pPC41中扩增的P1片段整合到pROKCP的适当部位,构成重组质粒pROP1,从pPBar分离出的Bar基因整合到pROP1,构成重组质粒pRPB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携带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的植物表达质粒pROP1和pRP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