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C酶是一种新的碳青霉烯酶,属于A类酶,水解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被克拉维酸抑制[1]。它不仅存在于肠杆菌科的细菌中[2],也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中[3]。自2001年Yigit等[1]在美国报道KPC-1之后,法国、希腊、中国等国家[4-8]也发现了KPC酶。我国浙江地区曾报道了KPC酶[7-8]。我们在临床分离到1株亚胺培南中敏的肺炎克雷伯菌,研究发现其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
我在1976年发现血糖超标,1993年又发现有脑血管"腔梗",2010发现血尿酸达到354μmol/L.为了预防高尿酸症加重我的血管硬化引发痛风,我便试验用非药物疗法降血尿酸.2011年我的血尿酸下降到291μmol/L,证明非药物疗法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我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高嘌呤食物极少吃或不吃,如内脏、鲨丁鱼、浓肉汤、火锅汤、海贝壳等,中嘌呤食物适当少吃,能先焯一下就尽量先焯一下再烧,如瘦肉、豆、菠菜、蘑菇、鸡、鸭等,低嘌呤食物适当多吃,如萝卜、番茄、牛奶、黄瓜等.美国报道含果糖饮料如一日喝3听,痛风增加80%我也尽量少喝或不喝.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由于血栓阻塞某支深静脉导致血栓远侧的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组织淤血.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学者Virchow提出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DVT形成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PE)是一个疾病的两个方面.DVT中80%无临床表现,50%以上的PE无明显临床症状.美国报道住院患者近端DVT形成的发生率约4.8/10000.国外的调查显示,大手术后DVT发生率为27%~50%,不同手术DVT发生率为:腹部14%~33%、胸部26%~65%、妇产科14%~27%、泌尿科手术尤其是前列腺手术21%~51%、骨科尤其是髋关节和骨科下肢手术48%~54%、心脏手术1.5%~2.5%[1].早期病人表现为肿胀、疼痛,影响其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针对围术期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减少DVT 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2].
血尿是儿童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根据诊断标准和调查对象的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美国报道学龄儿童以每微升至少含5个红细胞为标准筛查则血尿的发生率为0.5%~2%; 我国1986年对20余万 2~14岁儿童的普查结果显示无症状血尿的发生率为0.42%.
从1981年美国报道第1例艾滋病(AIDS)至今的28年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艾滋病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重大传染病.自1996年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问世以来,它成为目前惟一对艾滋病治疗有效的手段[1].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HIV/AIDS患者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下,其平均寿命能延长数十年,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不能根治但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
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
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HIV感染病例以来,HIV持续侵袭全世界人群,感染范围不断扩大,至今已有超过6 500万人受感染,累计有近千万人死亡.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因此HIV感染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感染,尤其是系统性真菌感染占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