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相继做出“惊人之举”:成绩在前50名的学生发放红色校服;成绩差的“差生”遭受来自校方的“绿领巾”、“测智商”、被“安排在室外考试”的歧视.近年还不断有媒体报道,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对待,最后误入歧图,甚至走上不归路.这都是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必然后果.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对“差生”的心理多加了解,对他们多加关心,才能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目的 探讨优、差生的成败归因和成就动机差异.方法 采用归因和动机量表对初中优、差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成功情境,优、差生能力(F=4.64,P<0.05)和教学质量(F=12.37,P<0.01)归因城乡差异显著;②失败情境,优、差生教学质量归因城乡差异显著(F=10.87,P<0.01);③优、差生避免失败动机城乡差异显著(F=8.29,P<0.01).结论 优、差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差异显著.
扩招使高效的物理教学面临新问题,通过分析差生的类型及表现,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并寻求转化差生的途径.
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及其身心发展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学业差生和品德差生.
"差",是两数相减的结果,或不同、差别之意.运用到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便因结果不同出现了"差生"的概念.这里的"差",是相对而言的,即有大差、特差,又有稍差、略差.这种"差"既可反映在教育教学某一方面效果的评价中,也可反映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无论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当今的素质教育,无论教学法中的终结性评价还是平时的记录、反馈,无论理论教学还是技能实践……等等,无一不是.稍差、略差有时难以反映出实际水平,大差、特差则多证明其有实质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