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超声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64例志愿者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情况及超声表现,分析其与性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同时对20例有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异常情况.结果 (1)在志愿者组中,超声能检测正常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情况,显示率为96.9%;其识别能力与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2)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症状的患者中,超声检查成功率达95.0%.65.0%的病例有神经异常:10例明显肿大,2例神经嵌入瘢痕组织,1例末梢神经瘤形成.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识别正中神经掌皮支,并可分析其损伤的原因.
l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27.5岁;左腕10例,右腕7例;完全性断裂15例,不完全性断裂2例;合并肌腱、血管损伤者13例;新鲜损伤14例,受伤时间在0.5~11小时,均进行急诊手术;陈旧性损伤3例,系玻璃刺伤,于二期手术探查时修复.术中采用显微无创技术,并予以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术后给予积极的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手的解剖结构[1-2]十分复杂纤细、不易辨认.作者设计和制作出1套显示手部不同层次结构的系列标本,以供解剖学教学和临床应用.1标本材料的选择选用5~6只同侧手部材料,新鲜或防腐固定后的均可,血管内灌注乳胶.2 手掌的层次解剖2.1 掌皮下皮神经的显示取1个防腐固定标本,皮肤剥离完毕后,大致可见到静脉轮廓,再进一步清理则可清楚看见手掌浅静脉和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分布和走向(图1).2.2 手掌浅筋膜的显示去除静脉、脂肪,暴露出掌腱膜及掌浅横韧带,可见掌腱膜呈三角形,为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其两侧可看到鱼际筋膜和小鱼际筋膜(图2).
目的:探究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在拇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东莞市塘厦镇三局医院收治的9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使用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上述9例患者肌皮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组织瓣坏死或血管危象等情况.7例患者供区创面直接缝合,2例经植皮缝合,术后愈合情况良好.患指皮肤的形状、色泽与健指相近,7例患者肌皮瓣两点分辨觉在6.3 ~ 8.8 mm之间.患者指间关节以及掌指关节活动良好,无活动受限.结论: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效果显著.
目的 为修复正中神经返支提供带血管蒂神经桥接的有关数据和掌皮支血供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用体视学方法研究了40侧灌注红色乳胶液的返支和掌皮支的营养血管.观察返支营养血管的来源、长度、外径和进入神经干的方式;观察掌皮支营养血管的来源和进入神经的方式.结果 返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掌浅弓凹侧筋膜支(称之来源动脉).来源动脉起点至"零点"距离(11.62±2.30)mm,外径(0.95±0.10)mm,长度(10.12±1.30)mm.营养动脉主干长度(2.84±0.10)mm,外径(0.42±0.15)mm.营养动脉从返支主干近侧1/3段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86.5%;从返支中、远侧段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14.5%;掌皮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尺动脉(占52.5%)和桡动脉(占37.5%),以直式、伴入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 返支营养动脉可作为血管蒂神经移植的受体血管.
目的 探讨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皮瓣及供区感觉恢复问题.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正中神经掌皮支与指神经缝合,定期测定皮瓣的2 g触觉、5 g痛觉、30 g压觉以及两点辨别觉,记录皮瓣供区侧和健侧正中神经掌皮支区的静止两点辨别觉,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的感觉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门诊随访6~1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个月约83.3%的患者出现压觉,术后3个月后全部出现压觉;术后3个月约91.7%的患者出现触觉,术后4个月全部出现触觉;术后4个月约91.7%的患者出现痛觉,术后5个月后全部出现痛觉.术后6个月皮瓣静止两点分辨觉平均8.3 mm,而皮瓣供区侧和健侧正中神经掌皮支区的两点辨别觉分别为(12.08±2.15)mm和(10.58±2.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掌皮支支配区术后的感觉恢复情况:S42例,S3+9例,S31例,恢复良好.结论 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感觉恢复好,供区感觉逐渐恢复,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