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因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而出现打错针输错液体的现象,给患者及医院均造成不良后果及不良影响.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由于周围居住人口较多,每日门诊输液量可达到两百人次以上,工作量大,工作繁忙,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错输、误输液体的发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输错液体的发生是我们必须探讨的.
护理差错是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护理差错事故大部分源于查对不力,故在2007年我国根据<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制定了相应护理防范措施.我科也对国际患者安全日标之一即正确识别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患者身份三种查对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应用在临床,现报告如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和给药途径.临床工作中,经常因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出现打错针,输错液体的现象,给病人及医院均造成不良后果[1].我院是省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门诊每日输液量平均600人次,高峰达900人次,护理工作量大,如何在繁忙而单调的工作中降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到位而发生的差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我科以往静脉输液按照常规核对姓名的方法,发现时有错误应答发生,2009年9月我科实施显示屏显示输液号码后,双向核对病人身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血液透析中心是一个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规律有所不同,采用常规的"三查七对"制度难以覆盖血液透析中心护理工作全部.为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我们根据血液透析工作规律及专科特点制定了"五查八对"的查对方法,从制度上杜绝了透析护理工作的差错发生,从而提高了透析病人的护理质量.
目的 为寻求有效的查对方法,减少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方法 对100例静脉输液患者进行自身对照法比较.采取对照法,即护士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前,叫床号姓名,并有意将患者的姓或名用普通话或方言以谐音或近音的方法叫错,判断患者是否有纠错能力;后采取观察法,即对患者进行对照法以后再反问患者的姓名,由患者回答.记录两种查对方法识别患者身份的正确性.结果 对照法正确率为56%,观察法正确率为100%,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呼叫床号后再反问患者姓名的查对方法能正确认别其身份.
口服药实行中心摆药是医院住院药房加强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各种药品流失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对相同形状和相同颜色的不同药片如何鉴别与查对,是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个难题.
随着我院"军字 1号"工程的全面展开,主要医疗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医嘱的自动化管理,改变了传统医嘱的管理模式,避免了手工转抄医嘱繁琐的弊端,提高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嘱录入错误、键盘操作失误、医嘱校对疏忽等等原因,医嘱错误依然存在.为此,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和程序功能,建立了一整套网上医嘱查对方法及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已是一个发展趋势,我院2008年8月更新了电子医嘱(His系统),医生在电脑终端录入医嘱,在护士站终端显示,经核实后确认产生各种执行单.护士由执行间接医嘱转变为执行直接医嘱.传统查对方法已不适用,查对医嘱不规范,甚至于有的护理管理人员不参与医嘱查对.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访谈,详细了解临床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在临床工作对医嘱查对的经历及发生护理缺陷后的真实体验,为电子医嘱查对流程相关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