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时患者带有气管插管,当患者由手术室回到ICU清醒后,对口中气管插管特别不适应,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这时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于2000年2月~2000年7月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带有气管插管患者133例,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3例,患者均为心脏直视术后由手术室带气管插管住ICU.男73例,女60例,年龄4~72岁,带气管插管时间最短2h,最长32 h,平均6.8 h.微创行冠状动脉架桥术15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架桥术9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9例,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其它9例.
目的 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右心室长轴方向运动特点.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A组患者35例于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B组患者25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未行三尖瓣手术,另选取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和收缩期位移(Ds).结果 A组与B组术前二尖瓣环Vs、Va、Ds及LVEF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低,术后Vs、Ve、Va及LVEF均较术前减低(P<0.05);A组术前三尖瓣环Vs、Va、Ds及RVEF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低,术后A组与B组三尖瓣环Vs、Ve、Va、Ds均较术前减低(P<0.05),而RVEF虽有所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二、三尖瓣环Ve/Va>1,术后Ve/Va<1;B组术前Ve/Va<1,术后Ve/Va>1.结论 二失瓣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左、右室长轴方向收缩运动均减低,术后LVEF减低,而RVEF无显著减低;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发生改变.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 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阳性组)35例与未能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者(TVP阴性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Ⅴ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TVP阳性组: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Ⅴ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TVP阴性组:术后2周TVAD、TRA、TRF、RAD、RVD、ⅤE及RVEF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增加,RVEF则减低(P<0.05).结论 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目的评价术中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EE)在三尖瓣成形术(TVP)中的作用.方法对17例风湿性心脏病(RHD)换瓣术并TVP患者在术中体外循环前后用IEE对三尖瓣的形态和功能进行评价以指导TVP.结果体外循环前IEE新发现3例患者伴左房血栓,1例伴卵园孔未闭,1例伴动脉导管未闭,另1例经IEE提示作了补救性TVP,避免了二次开胸.全组患者术后即刻在1~2周后三尖瓣环直径、三尖瓣返流束长度,面积及其与右房长度面积比值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 IEE在TVP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三尖瓣不同术式(三尖瓣放置Carpentier环、DeVega和自体心包条缝合环缩)成形效果.方法:同一切面和方法测量49例功能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术前、术后住院期和术后三月三尖瓣返流程度和右心房室横径,按不同术式分组比较返流程度和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前、术后住院期和术后三月返流程度及右房室大小比较:术后返流明显低于术前,右心房室腔术后较术前明显缩小,组间比较术后残余返流程度和房室大小无显著差异,三种术式成形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三种不同方法三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无差异,右房室腔大小变化是评价三尖瓣成形手术效果的间接指标.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C形软环和改良De 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C形软环成形术患者32例和改良De Vega成形术患者31例,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 右心房内径、右心事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C形软环环成形组要优于改良De Vega成形组.结论 C形软环环成形术和改良De 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辫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C形软环环成形术优于改良De Vega成形术.
目的 应用瓣环组织位移技术(TMAD)测量两种三尖瓣环成形术后患者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以评价不同三尖瓣成形术后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成形环的成形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三尖瓣环成形术患者40例,其中22例应用软环,18例应用Edwards MC3环.应用TMAD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右心室侧壁瓣环位移、右心室隔瓣环位移,二维超声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两组患者三尖瓣瓣环左右径、三尖瓣穹窿高度、右心室长径、右心室横径,彩色多普勒测量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面积,连续多普勒估测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并进行比较.结果 Edwards MC3环成形组右心室侧壁瓣环位移为(8.73±3.13)mm,大于软环成形组(7.07±1.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Edwards MC3环成形组右心室隔瓣环位移为(7.64±2.70)mm,大于软环成形组(5.89±2.2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3);Edwards MC3环成形组三尖瓣瓣环左右径、三尖瓣穹窿高度、右心室长径、右心室横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27.91±5.47)mm、(4.01±2.00)mm、(64.88±8.33)mm、(33.88±4.90)mm、(2.62±1.85)cm2、(29.50±9.14)mm Hg(1 mm Hg=0.133 kPa),软环成形组分别为(27.77±3.32)mm、(4.32±1.52)mm、(64.59±7.76)mm、(35.36±4.47)mm、(2.96±2.06)cm2、(30.72±8.14)mm Hg,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0.55、0.39、0.99、0.54、0.44,P均>0.05).结论 Edwards MC3环成形组对三尖瓣环位移的影响较软环成形组小,并且Edwards MC3环成形组患者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较软环成形组好.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疗效进行分析, 总结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时的注意事项,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提供临床依据,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有效.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到该院住院治疗的进行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糖尿病患者26例,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功能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有2例患者由于并发症死亡,从整体来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变小,三尖瓣返流程度减轻. 出院前患者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1例,与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5例,Ⅲ级13例,Ⅳ级8例相比,患者整体心脏功能提高.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术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术后要严防感染,糖尿病患者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效果确切、满意.
三尖瓣瓣环成形术( tricuspid valve annuloplasty)是目前外科治疗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文献报道,三尖瓣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1].因此,外科手术在原则上首选三尖瓣环成形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种经济、简捷、有效的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三尖瓣环成形术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远期随访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各种成形方式远期成形效果.以下,详细介绍三尖瓣环成形术后效果的超声心动图评价现状.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
方法:2002年至2012年,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16)岁,既往有基础心脏病史7例。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3例,中度9例,轻度2例。心功能(NYHA分级)I级5例,II级24,III级4例,IV级1例。急性期手术2例,亚急性及慢性期手术3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房粘液瘤切除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及空腔5例,瓣叶楔形切除缝合15例,双孔法成形5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4例,后叶矩形切除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的学习体会。
方法:7例病人,男2例、女5例。年龄:21~58岁,平均33.86加减13.32岁。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均在全麻下,仰卧位,右侧胸部抬高450。胸部作三个2.0CM小孔,第一孔在右腋中线第六或七肋间、第二孔于右胸骨旁第四肋间、第三孔于右腋中线第三或第四肋间。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胸腔镜下,切开心包,开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缝一荷包,插入冷灌针,套带阻闭上下腔静脉;以长阻闭钳经胸部第三孔,于心包横窦阻闭升主动脉,以冷血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心房切口,暴露房间隔,直接缝闭房间隔缺损2例,5例行自体心包片修补,其中2例合并部分性异位肺静脉引流的隔入左房,4例病人同时行Kays法三尖瓣成形术。心内操作结束,排气、开放循环,心脏复苏,缝合右心房切口,止血,于第一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
目的:总结一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血氧降低合并心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成功的护理经验。
方法:一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于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三尖瓣成形术,停机后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吸痰为血性稀痰,经右股静脉插管,静脉—动脉转流模式ECMO辅助,转流途径为股静脉—离心泵—氧合器(膜肺)—股动脉,术后第1日因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床旁血滤(CRRT),术后第10日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术后第16日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护理要点:(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ECMO辅助时应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降低机械通气条件,维持平均动脉压≥60 mmHg、CVP ≤12 mmHg,CO 1.0~1.5 L/min左右,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常规、胶体渗透压及游离血红蛋白。(2)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给予充分镇静,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按需吸痰,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及时间,每日复查胸片,了解肺部渗出情况。(3)严格控制出入量,维护右心功能,避免肺灌注性损伤,严格控制入量并加强利尿,保持24小时出入量负平衡。(4)监测凝血功能,ECMO辅助及CRRT期间持续应用肝素治疗,保持ACT于180~220 s、APTT 70~90 s范围内,术后第1日起根据INR值口服华法林并维持INR值于2.5~3.0范围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凝血情况。(5)ECMO管路及CRRT管路的护理,观察插管侧肢体血运及出血情况。(6)气管切开的相关护理。(7)术后予以脑保护,定期判断患者神志变化。(8)肾功能的观察。(9)严格无菌操作,保护性隔离,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目的:对二尖瓣成形术(MVP)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及疗效,探讨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此类患者术后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86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MVP的患者,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13~83岁,平均(47.56±13.32)岁。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MVP15例,MVP+三尖瓣成形术(TVP)29例,大左室11例(12.79%)。全组体外循环时间59~184 min,平均(103.80±29+6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39 min,平均(72.52±24.55) min;术后ICU时间1~7天,平均(1.91±1.49)天。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了解患者的术前血压水平,术后早期,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遵医嘱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术后稳定的血压、心率,保护成形后的二尖瓣;监测电解质水平,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大左室患者,严密监测CVP变化,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心脏足够前负荷;植入二尖瓣成型环的患者需每日监测INR,遵医嘱应用抗凝治疗后观察有无出血的发生;合并CABG和TVP的患者,术后监护应兼顾冠心病和三尖瓣病变的护理要点。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手术后合并重症监护室(ICU)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室2014-05至2015-04期间43例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合并ICU综合征患者的特点,分析并总结护理要点。其中,7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例行CABG+二尖瓣置换术,1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血栓清除术,14例行Bentall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支架象鼻术,2例行改良扩大Marrow术。术前综合评估患者高危因素(年龄、手术因素、药物因素、睡眠剥夺、心理因素、住院天数),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谵妄、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异常、智能障碍等临床表现;通过对清醒患者介绍ICU环境及特殊性、讲解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从而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对出现情绪异常的患者,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鼓励其家属参与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目的:报道一例无休止性室上速并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及原因分析。
方法: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加重4天于2015-05-18入院,入院前在外院口服普罗帕酮治疗无效;既往:2010-05-06在我院行“部分型房室管畸形矫治术,三尖瓣成形术”;体查:血压90/73 mmHg,心界不大,心率169次/分,律齐,无杂音,肺腹体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大致正常;电解质:K+4.14 mmol/L,Na+139.4 mmol/L,Mg2+0.73 mmol/L(0.78~1.27);肝肾功能大致正常;D-二聚体3.47μg/ml(正常值0~0.55)。于5月18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术中诊断为右侧隐匿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反复多窗口多通道刺激未诱发心动过速,手术成功。5月20日9:00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双目上视,四肢抽搐,全身大汗。查体: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心音未闻及。心电监护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约一分钟左右后症状缓解,神志转清,对发病当时不能回忆。复测血压159/106 mmHg,心率55次/分。复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 QTc 823 ms。
目的:约有4%的孕妇存在心脏相关疾病,由于妊娠可加重孕妇的心脏病,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或胎儿死亡,部分患者对内科治疗无效,需要在孕期进行心脏手术治疗,从而改善孕妇心功能,达到母婴平安的愿望。我院于2014年9月15日为1例怀孕28+6周合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现就其体外循环管理及方法以探讨合适的方法及其对孕妇、胎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对三尖瓣风湿性改变行三尖瓣成形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统计2002年至2014年笔者所在团队行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例。
目的:观察总结单纯线成形和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
方法: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677例,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356例、二尖瓣成形(MVP)98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181例,冠脉旁路移植(CABG)+MVR15例、CABG+MVP 27例。其中采用单纯缝线瓣环成形的共353例,置入人工成形环的共324例;观察比较术后2年及2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
方法:2002至2014年,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16)岁,既往有基础心脏病史7例。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3例,中度9例,轻度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24,Ⅲ级4例,Ⅳ级1例。急性期手术2例,亚急性及慢性期手术3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房粘液瘤切除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及空腔5例,瓣叶楔形切除缝合15例,双孔法成形5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4例,后叶矩形切除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体重42kg.因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损害,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伴心房颤动十余年入手术室,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
患者女性,28岁,2000年9月因大动脉炎侵犯心脏瓣膜引起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外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及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4年后发作持续性心动过速,4天后未就诊自行终止.1年后又再发心动过速4天,在外院就诊,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终止,电生理检查发现室房分离,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程序电刺激亦不能终止,后再次自行转复.2006年12月18日再发心动过速9天,在外院用任何治疗方法均不能终止而转入本院.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家庭主妇.因活动后心悸、气短20年,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于2001年4月在外院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坚持服用华法林、地高辛,可从事一般家务活动.2006年9月起出现不明原因间断低热,发热时体温在37.3℃~38.0℃之间,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2月8日收入我院.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关节炎及结缔组织病等病史,有青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否认有不洁性接触史.
目的总结Ebstein心脏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6月至2000年1月手术治疗139例Ebstein心脏畸形病人.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房化右心室折叠和三尖瓣环DeVega成形111例,三尖瓣置换术27例,右心室发良不全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TCPC)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2例(8.6%);近10年手术死亡率降至3.3%.成形组中10例再次行瓣膜置换术,均生存.结论对Ebstein心脏畸形应根据其病理解剖特征选择手术方案,轻型可选用三尖瓣成形术;中间A型可选用成形术,中间B型应慎重选择成形或瓣膜置换术;重型选用瓣膜置换术.
目的 对比分析简化Manipal法三尖瓣成形术和DeVega法瓣环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期间连续123例左心瓣膜手术(二尖瓣或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时行简化Manipal法三尖瓣成形者(A组),与同期174例DeVega法三尖瓣成形者(对照组,B组)进行三尖瓣成形术疗效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1例(A组4例,B组7例),总手术死亡率为3.7%.生存出院286例中,215例随访13~49个月,平均(28.4±9.1)个月,总随访率75.2%.随访期内死亡10例,晚期病死率4.7%.A组在随访18个月、30个月、42个月时间段组内相互比较,3~4级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在同样时间段组内相互比较,3~4级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数量随时间增加而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内B组有2例重度三尖瓣不全,内科治疗无效,分别于手术后1.5年、3.5年行三尖瓣置换术.结论 随访结果显示简化Manipal法较DeVega法的成形效果更为稳定.
目的 探讨和比较三尖瓣Kay成形术与MC3三尖瓣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因合并FTR行左心系统手术同期接受三尖瓣成形手术共759例,男355例,女404例,平均年龄(54.1±8.3)岁.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3例,Ⅱ级177例,Ⅲ级400例,Ⅳ级169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3 ±0.04,平均肺动脉压(62.5±17.6) mmHg(1 mmHg =0.133 kPa).病因包括风心病517例,退行性变209例,心内膜炎3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132例,二尖瓣置换术295例,二尖瓣成形与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38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例,MazeⅢ型手术23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Ⅰ级88例,Ⅱ级189例,Ⅲ级352例,Ⅳ级130例.全部患者中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连续行Kay成形术447例(Kay组),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连续行Edwards MC3人工瓣环置入312例(MC3组).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明确三尖瓣反流(TR)程度,测量三尖瓣瓣环直径,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等指标.两种三尖瓣成形术均在心脏复跳后进行.MC3组根据瓣环大小置入成形环28 mm 79例、30 mm 155例、32 mm66例、34 mm 12例.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不良事件及针对三尖瓣再次手术发生.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90.4%(686/759),平均随访时间(39.9±7.7)个月.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右心室EF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右心室内径逐渐减小.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中度以上的TR,1年内Kay组有1例中-重度TR,MC3组为2例(P>0.05);2年内Kay组出现5例中-重度及以上程度的TR,而MC3组为3例中度TR且无更严重的TR发生(P<0.05).术后2年以上Kay组出现中-重度及以上程度的TR为12例,MC3组仍为3例.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的三尖瓣反流量,Kay组与MC3组分别为(3.4±1.4) ml与(6.5±2.1) ml、(7.9±2.5) ml与(2.9±0.9) ml、(3.5±1.3) ml与(3.4±2.1)ml.Kay组术后2年以后为(12.4±4.7) ml,提示二者近期术后效果相似(P>0.05),远期效果MC3组明显好于Kay组(P<0.05).结论 Kay成形术近期效果较好,但术后长期反流率偏高,可应用于高龄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MC3瓣环可以持久、有效地纠正FTR,特别是小型号的MC3成形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术后残余或再次出现TR,适用于年轻患者或对术后预期较高的患者.
例1 女,37岁.1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心悸、气短伴双下肢水肿3个月.超声检查发现右房、右室及肺动脉内有团块状阴影.于1997年8月手术,术中见右房内有一来自下腔静脉、直径2.8cm灰白色球形肿物,远端向右室及肺动脉延伸,形成直径1cm,长18cm条状肿物,末端因伸至左、右肺动脉成为分叉状.在下腔静脉及右心房交界处切断并取出心内肿物.因病人一般情况差,未做剖腹手术.术后近期症状消失.1999年9月,因肝大肋下2指,双下肢严重可凹性水肿再次入院.经超声、核磁共振、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右肺动脉、右侧髂内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占位及盆腔肿物.手术分胸、腹两组,腹组自盆腔腹膜后切除分叶状灰白色质地较硬肿物直径9cm,右侧髂内静脉一条片状肿物附着在静脉壁上并向下腔静脉漂浮,长7cm,宽3cm,切断并结扎右侧髂内静脉,取出肿物.胸组行三尖瓣成形术,自右肺动脉起始部顶壁切除直径1cm的肿物.手术顺利.病理诊断:腹腔、下腔静脉内及肺动脉内肿物均为静脉内平滑肌瘤.术后随访至今18个月,已能正常工作,无双下肢水肿,超声检查无肿瘤复发.
病人男39岁,体重55kg.活动后心慌、气促15年.查体: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术前血电解质:K+4.51mmoL/L、Na+139.2mmol/L、Cl-100.2mmol/L.1997年5月在中低温中度稀释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替换、三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时间119分,阻断主动脉54分,转流中平均动脉压55~90mm Hg(1mm Hg=0.133kPa),其中55~70mm Hg持续35分钟,鼻咽温度27℃.术中尿量3000ml,一度有轻度血红蛋白尿.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第2天Na+138.7mmol/L、Cl-98.4mmol/L.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多继发于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合并右心衰竭,发生率约22%~30%[1],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近年我们采用改良DeVega三尖瓣环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功能性TR病人32例,现报道如下.
2010年1月至10月我们开展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55.0岁;体重15~ 65 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ASD) 16例,其中上腔型9例,下腔型3例,多发孔4例;室间隔嵴下缺损(VSD)1例,大小5 mm;法洛三联症2例;单纯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6例。二尖瓣置换者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主动脉瓣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