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并探讨不同疗程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组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完成4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16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16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均接受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分别于患儿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治疗3年后、治疗4年后对其进行随访评估.比较患儿在不同疗程的鼻炎控制效果、哮喘控制效果、鼻炎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2年后、治疗3年后、治疗4年后患儿的鼻炎控制总有效率、哮喘控制总有效率均高于治疗1年后(P<0.05).治疗2年后、治疗3年后、治疗4年后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1年后(P<0.05),其哮喘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1年后(P<0.05).治疗2年后、治疗3年后、治疗4年后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1年后(P<0.05),治疗3年后、治疗4年后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2年后(P<0.05).结论 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可对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尤以3年疗程效果最好,可有效控制其鼻炎和哮喘症状,改善其肺功能.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诊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表现在传统药物的新进展以及新的药物和诊断方法的出现,主要有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呼出气冷凝液分析、支气管热成型疗法、抗IgE单克隆抗体等.
探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抗哮喘药物已经被发现并逐步开始临床应用.随着对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的:对特异性免疫(SIT)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的临床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56例螨类过敏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2组患儿均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观察组患儿加用特异性免疫疗法,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8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6,P<0.05);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肺功能值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上已在使用且证实有效的癌症免疫治疗手段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赫赛汀,癌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如干扰素和干扰免疫系统分子。还有一些正在试验阶段的免疫疗法,比如体外培养专门攻击癌细胞的LAK淋巴细胞、TILs。
变应性鼻炎,尤其是常年变应性鼻炎引起的严重鼻漏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目前国内外通常用鼻内或全身使用拟交感神经药、色甘酸钠或类固醇制剂,或选择抗组胺药及特异性免疫疗法.但上述治疗各有一定缺陷[1],疗效欠佳.我们用0.05%的硫酸阿托品鼻内定量喷雾给药治疗鼻漏,效果理想.
目的:分析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安脱达)特异性免疫疗法(SIT)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77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采用标准化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1年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症状总分、药物评分以及屋尘螨皮肤点刺平均皮肤指数(SI)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1%.结论:标准化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疗效好且安全系数高.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与治疗效果.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160例都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120例,阴性40例;然后给予特异性免疫疗法.结果阳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7%,阴性组临床有效率为76.7%,阳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 < 0.05).阳性组与阴性组均未出现死亡等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荨麻疹患者存在着体液免疫与细胞紊乱,基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可以作为一种针对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特异疗法推广.
目的 观察两种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法)与对照组(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免疫法),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呼气峰流速值(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PEF指标与FEV1%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发生302例次速发型局部红肿,5例患儿发生24例次咳嗽、流涕、打喷嚏及荨麻疹等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对照组6例患儿发生13例次口腔瘙痒,3例发生5例次咳嗽、流涕及胃肠道症状,均未经处理自行好转.结论 皮下免疫法与舌下免疫法均对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迅速上升趋势,通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特异性免疫疗法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6例,对照组予以替比夫定治疗,试验组予以替比夫定联合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阴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与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与特异性免疫疗法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比单用替比夫定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历史悠久,在哮喘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治疗机制、给药方法、制剂标准化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性评述,并总结了该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诊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表现在传统药物的新进展以及新的药物和诊断方法的出现,主要有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呼出气冷凝液分析、支气管热成型疗法、抗IgE单克隆抗体等.
探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抗哮喘药物已经被发现并逐步开始临床应用.随着对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变应原舌下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小儿过敏性哮喘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过敏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86.7%,高于对照组的53.3%(P<0.05);观察组患儿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免疫治疗的认知水平,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利于提高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的临床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肿瘤治疗除手术、放疗和化疗外,免疫治疗已成为治疗肿瘤的方法.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ASI)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目前应用于临床实验的多表位肿瘤抗原主要来源于肿瘤细胞的溶泡物质,但真正实用的肿瘤相关抗原十分有限.
目的 探究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临床优势.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前瞻性研究,共收集80例2009-01~2011-08间,在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PAR患者,分别进行特异性免疫疗法和传统的翼管神经无水酒精注射疗法治疗,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 80例患者的变应原主要有尘螨、花粉、真菌等;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经卡方检验后,χ2=1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对PAR认识的不断加深,特异性免疫疗法对PAR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因此其应用面将会越来越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院外延续管理对接受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过敏性哮喘患儿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实施院外延续管理.将两组患儿出院时与出院1年后患儿及其家长哮喘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患儿遵医行为以及哮喘控制效果(children asthma control test,C-ACT)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哮喘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患儿遵医行为及哮喘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长(P<0.05).结论 院外延续管理有利于提高特异性免疫疗法对过敏性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
儿童哮喘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状况,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症及对因治疗两大类[2],其中特异性免疫治疗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异性免疫治疗又可分为药物皮下注射以及舌下含服两种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对儿童哮喘的疗效,笔者在患儿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粉尘螨滴剂脱敏,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000年12月8日,经卫生部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科技部授权,第四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自体肿瘤细胞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用最新医学科技成果降低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迄今为止,医学界普遍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治疗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然而,由于肿瘤发生的隐匿性和发展的侵袭性,半数以上肿瘤患者在确诊之初实际上已出现了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和亚临床转移灶,患者最终还是被癌魔夺去了生命。如何控制术后复发,消灭亚临床转移灶,避免放疗对扩散性病灶的无效作用,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世纪性课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卫生部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科技部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自体肿瘤细胞疫苗的研究,即利用患者自体肿瘤细胞作靶细胞,经病毒转移修饰技术处理后,制成抗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剂,以收到以瘤攻瘤(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目的。十年来,中德两国医学科研人员运用这一方法,通过对直、结肠癌、肾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纤维肉瘤等实体瘤近千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自体肿瘤疫苗能够明显增强患者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复发和防止转移。目前,许多国家将此作为结、直肠癌术后最佳辅助治疗手段。同时,在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中被国际医学界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治疗手段,对其他实体瘤也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通过对照的方法比较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分别给予包括脱敏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及传统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2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1.8%,治愈率为76.5%,而对照组为复发率为50.0%,治愈率为32.4%.2组之间分别配对检验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疗法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尤其是远期疗效,可明显减少症状复发以及抗组胺药物的用量.
目的 评估不同疗程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SLIT治疗的305例18~69岁粉尘螨致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LIT疗程的长短将其分为半年、1年、2年和3年组,分别为98例、56例、58例和93例.分析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鼻炎四大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VAS评分.结果 与SLIT治疗前比较,四组患者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和总鼻炎症状评分以及鼻炎药物评分、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治疗后,与疗程半年组的总鼻部症状评分1.00(0.75,2.00)分比较,1、2、3年组患者的总鼻部症状评分分别为0.00(0.00,1.00)分、0.00(0.00,0.00)分、0.00(0.00,1.0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组和3年组患者的药物评分分别为0.00(0.00,0.00)分、0.00(0.00,0.00)分,明显低于半年组的0.00(0.00,1.00)分,同时也明显低于1年组的0.00(0.00,1.0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00(0.00,1.00)分,明显低于半年组的2.00(0.00,2.00)分,3年组患者的VAS评分为0.00(0.00,0.00)分,均明显低于半年组、1年组和2年组的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半年和1年疗程比较,2年以上SLIT治疗AR成人患者疗效更佳,3年SLIT治疗的VAS评分比2年改善更明显,3年疗程疗效最佳.
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法大致有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疗法、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目前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色苷酸钠、鼻减充血剂等几大类药物[1],但单一治疗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其疗效各异.我科2002年5月~2005年8月应用射频热凝鼻内筛前神经联合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哮喘的疗效,有助于控制哮喘.方法在480例门诊及住院的哮喘儿童中,随机抽出232例作吸入过敏原皮试,皮试阳性者做脱敏治疗.结果231例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吸入过敏原皮试阳性,对其采取相应的脱敏治疗,治疗组对哮喘的控制优于对照组.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哮喘的方法.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8例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至维持剂量,并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对照组仅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共4次.结果 1年后治疗组有效率(81.48%)优于对照组(53.70%);治疗组服用抗组胺药物评分(0.420±0.189)低于对照组(0.620±0.174),即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使用更少的口服抗组胺药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好的症状改善;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服用抗组胺药物及整体满意程度主观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头晕、夜间咳嗽、舌下发麻症状,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特异性免疫疗法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但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应给予充分关注,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哮喘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环境中尘螨、花粉、真菌等过敏原均可导致哮喘,而其中的尘螨变应原是最常见的一种[1]。近期的研究证明Th1/Th2与儿童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是儿童哮喘患儿机体免疫反应提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异性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能够缓解症状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途径是三角肌皮下注射,近年来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Immunotherapy,SLIT)被认为是一种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着重讨论儿童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哮喘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环境中尘螨、花粉、真菌等过敏原均可导致哮喘,而其中的尘螨变应原是最常见的一种[1].近期的研究证明Th1/Th2与儿童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是儿童哮喘患儿机体免疫反应提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异性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能够缓解症状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途径是三角肌皮下注射,近年来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Immunotherapy,SUT)被认为是一种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着重讨论儿童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