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小林在1990年提出生物被膜病,认为能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对抗生素抵抗性很强。所以它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受到临床关注。细菌生物被膜至今仍难以清除,成为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悬浮铜绿假单胞菌和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小白鼠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6周龄,体重20~30克,雄性清洁级小白鼠分别用生物被膜状态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悬浮铜绿假单胞菌在气管内接种,然后在接种后的不同时间观察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日益增多,如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关节置换、动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愈加普遍,使得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发生率亦升高,导致生物医学材料应用受到限制.在对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病因研究中,小林宏行提到了细菌生物被膜病(BacterialBiofilm Disease)的概念[1].由于生物被膜可以保护细菌抵御抗菌药物的杀伤和逃逸宿主的免疫[2],导致临床相关感染的难治性,所以关于生物被膜耐药屏蔽的研究已成为国外医学、药学、微生物学专家所关注的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相关感染是难以治愈的.目前攻克PA生物被膜病已成为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课题.PA产生的藻酸盐是一种抗原物质,可诱导机体产生抗藻酸盐抗体,呈现抗原抗体反应.本文建立PA生物被膜感染肺部的小鼠模型,并用PA再次感染小鼠,探讨其致病作用及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关系,为PA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生物被膜病(BD)是随近年来现代医学高科技发展,对生物材料相关感染,某些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及难以控制的病因探讨中提出的新概念.细菌生物被膜(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的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各聚而形成.
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的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临床上难治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IBRI)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对细菌生物被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探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被膜病的临床方法.方法:82例PA生物被膜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罗红霉素0.15 Bid,同时联合应用一种对PA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对照组仅给予一种对PA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两组选用的对PA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他啶3 g静脉滴注Bi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75 g静脉滴注Bid或头孢派酮-舒巴坦3 g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好转的平均天数以及体温降至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恢复正常的平均天数均比对照组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68.3%)和总有效率(92.7%)均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34.1%)和总有效率(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PA生物被膜病,疗效优于单用敏感抗生素.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为治疗PA生物被膜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呼吸道生物被膜病(Airway biofilm disease)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由生物被膜菌产生的藻酸盐(Alginate)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等结构性肺病伴慢性感染中,主要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以生物被膜(Biofilms,BF)的形式长期存活于气道中,导致了感染的难治性,此类难治性感染统称为"呼吸道生物被膜病"[1].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藻酸盐及呼吸道生物被膜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