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白血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通过多种强力化疗,使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率有明显提高.但继猛烈化疗后,多出现骨髓抑制或(和)白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引起全身各种严重感染.在骨髓抑制期,当白细胞<1.0×109/L时,肛周微小破溃或护理不当都极易引起肛周感染,甚至形成脓肿和窦道,致使肛周红肿、伴有严重的疼痛感、坐卧不安,恐惧排便等,治疗也颇为困难,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可导致病情恶化甚或诱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影响着病情与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诊断准确性及日益完善的护理措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存活率大大提高.护理工作在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35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骨髓抑制期发热感染、皮肤出血、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目标在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目的:降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的风险.方法:对我院血液肿瘤内科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未实行风险管理,一组进行风险管理,统计两组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塞、感染、出血等情况.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静脉输液港出现输液不畅、局部感染、出血的问题显著减少(P<0.01).结论:通过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的风险管理,能预防、减少输液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其能长期使用,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以高强度的化疗为治疗手段,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病人易并发感染,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为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自2009年起,我院血液科对骨髓抑制病人的医疗用具做到专人专用,制作了一次性体温计消毒容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老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在生物学上和临床表现上不同的白血病,很多老年性AML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常规化疗耐药,骨髓抑制期长,合并症多,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达25%,完全缓解(CR)率仅为45%,而非老年AML CR率约60%~80% [1].老年性AML的无病生存率(DFS)仅为20%,总的长期生存率不到10%.临床实践表明老年性AML治疗困难、预后不良.Yamada 等[2]近年设计采用粒细胞生长刺激因子(G-CSF)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AM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此,我院用此方案治疗了44例AML患者,按年龄将44例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我们观察了预激化疗方案用于老年性AML的疗效.
目的:探讨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护理及特点。方法:对5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心理、药物、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等护理。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及护理使5例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结论: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经过科学的合理化疗,精心的临床护理,使患者化疗成功率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化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到各器官组织.化疗是目前白血病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骨髓抑制是多种化疗药物共有的不良反应,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双重效应,首先是有助于彻底杀灭白血病细胞,但严重的骨髓抑制又可明显增加患者重症贫血、感染而危及生命.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降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9137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按照其是否接受骨髓抑制期护理干预分为干预组(4670例)和未干预组(446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因素,探讨干预对策.结果 未干预组共出现103例医院感染,感染率2.3%,干预组共出现41例医院感染,感染率0.9%,干预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下降、侵入性操作和应用激素是导致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针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定期消毒等护理干预,并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局部灌注抗菌药物等手段,改善其免疫功能,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患者生存质量.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小儿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自1998年8月-2000年7月我科移植组收治了5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全部安全顺利渡过了骨髓抑制期,现总结如下.
患儿,女,5岁,主因"间断发热半个月,乏力、皮肤出血点1周"于2001年5月31日收入我院.经骨髓涂片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标危组).予以西艾克(VDS)、柔红霉素(DN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强的松(Pred)组成的VDLP方案诱导治疗.L-ASP用量为6000u/m2/d,连用7天,总量为35000 u.化疗过程顺利.应用L-ASP时,低脂饮食,患儿未诉腹部不适.停用L-Asp后第四天,患儿进食"排骨"后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伴恶心,未吐.疑为L-Asp诱发急性胰腺炎,查血淀粉酶684.00 u/L(正常值0~220 u/L),血糖8.83 mmol/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g)减少.当时血象:Hb 69 g/L,WBC 3.01×10 9/L,Plt227×10 9/L.诊断:①ALL治疗后骨髓抑制期;②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并发感染是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对该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已有长足进步.我科于1998年~1999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商品名 :蓉生静丙,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对该期间感染的防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血液肿瘤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药物不仅对肿瘤细胞有毒性,对敏感的正常细胞也产生严重的损害,受化疗药物影响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是血小板,有时还会出现严重贫血,化疗后10~14 d,患者进入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指标进入最低值,21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笔者对30例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给予了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肛周感染(perianal infection)广泛见于血液肿瘤患者,发生率高达36.6%[1].肛周感染是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极易出现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并发症.合理控制血液肿瘤患者化疗致肛周感染的原因及相关因素,针对其化疗致肛周感染的特点进行预防、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血液肿瘤患者化疗致肛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2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给予综合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出血防治、感染防治等,观察患儿骨髓抑制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并检测红细胞指数,观察抑制期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骨髓抑制期出现发热15例、鼻出血5例、牙龈出血3例、口腔溃疡2例,经过综合护理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儿发生脑出血后死亡,其余患儿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恢复期的MCV、MCH、MCHC指数显著低于骨髓抑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白血病患儿进行心理、口腔、皮肤、饮食等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预防感染,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骨髓抑制期.
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感染成为其主要并发症并常导致病人的死亡,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越来越显现出其杀手本色.尽管尸检表明在此类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高达25~35%,但临床资料并不能为早期诊断提供足够的证据,比如血液或分泌物真菌培养多为阴性,因而经验用药在此时显得很有用.对于骨髓抑制期的粒细胞缺乏病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真菌指征是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持续发热或退热后再度反复.资料表明: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都有明确的疗效,但氟康唑因其强大、长效、广谱的抗真菌效应和轻微的毒副作用而更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7岁,主因“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 M2a 并治疗2月余”入院。患者3个月前因周身皮肤瘀点、瘀斑,反复化验血常规异常,入我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免疫分型、融合基因、染色体等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M2a”,给予HAD 方案诱导治疗,血象恢复后复查骨髓示完全缓解骨髓象,再次给予 HAD 方案巩固治疗,目前血象恢复,此次为强化治疗再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粘膜无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各部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82次/分,心律齐。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化疗前辅查:骨髓细胞形态:完全缓解骨髓象;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42×109/L,血红蛋白值110g/L,血小板计数217×109/L;肝功、肾功、血糖、心肌酶、尿常规均正常;心电图正常;胸片:双肺纹理略增强;心彩超:肺动脉瓣返流,二、三尖瓣返流;上腹部 B 超无异常。患者无化疗禁忌,给予柔红霉素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停化疗后第8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5℃,血常规:白细胞0.35×109/L;血红蛋白94g/L;血小板44×109/L;中性细胞数0.03×109/L。予静点广谱抗生素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00ug/d。停化疗后第10天静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患者诉剧烈胸痛、左上肢疼痛,伴有气短及烦躁,予口服曲马多1片无缓解,再次肌注盐酸布桂嗪100mg,仍无明显缓解。急查血常规:白细胞0.82×109/L ;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26×109/L ;肝功、肾功、血糖、血清电解质、心肌酶、微量元素:肌酸激酶同功酶26U/L、乳酸脱氢酶1129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793U/L、钙1.93mmol/L,余无明显异常;凝血四项正常;D2-聚体正常;胸片:双肺纹理略增强;心彩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二、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反流;左上肢静脉 B 超未见异常。并请心内科会诊,不能完全排除心绞痛,建议随诊心电图,必要时硝心痛试验性治疗。再次给予口服塞来西布胶囊200mg 后疼痛可缓解,停用抗生素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只给予静点葡萄糖酸钙、山莨菪碱、以及葡萄糖、生理盐水。停化疗后第13天患者胸痛、左上肢疼痛仍无明显减轻,烦躁,伴有周身肌肉疼痛,再次复查心电图无异常,给予口含硝心痛5mg 胸痛无缓解,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7.88×109/L;血红蛋白81g/L;血小板19×109/L ;血清电解质正常,末梢血涂片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给予口服羟基脲1g/d 降白细胞。患者仍服需用塞来西布胶囊缓解疼痛。停化疗第16天,患者诉胸痛消失,左上肢疼痛及周身肌肉疼痛较前好转,血常规:白细胞24.21×109/L;血红蛋白88g/L;血小板44×109/L,末梢血涂片仍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停化疗第20天,患者诉左上肢疼痛及周身肌肉疼痛消失。血常规:白细胞8.53×10^9;血红蛋白91g/L;血小板137×10^9;电解质正常。患者出院。停疗后第35天骨髓微小残留病灶未见原始细胞。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类在生物学上和临床表现上与年轻患者不同的白血病,很多老年性AML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转化而来,常规化疗耐药,骨髓抑制期长,合并症多,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达 25%,完全缓解CR率仅为15%,而非老年AML CR 率约为60%~80%.老年性AML的无病生存率(DFS)仅为 20%,总的长期生存率不到 10%.临床实践表明老年性 AML治疗困难、预后不良.本院自2004年以来用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HAG方案治疗老年AML,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整体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发热护理、化疗后感染护理、外周静脉置管护理、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等,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中,实验组患者的发热率、感染率、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骨髓抑制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于骨髓抑制期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10例来我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21.9%),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通过对其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确保有效执行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则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时段,如何在重大灾难来临时在户外临时病房对这类患者予以及时化疗的同时预防和降低感染风险,目前尚无大宗研究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及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期间户外帐篷病房中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院内感染情况.
临床上有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患者因对常规的化疗方案耐药,或诱导缓解后复发,从而使治疗相当困难.而大剂量化疗方案虽然能提高缓解率,但毒副反应大,年龄>60岁的患者及脏器功能差的患者往往不能承受.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预激方案(小剂量阿糖胞苷加阿柔比星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8例,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护理,18例患者均在普通病房安全地度过了骨髓抑制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指口腔的炎症性和溃疡性反映,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甲氨喋呤(MTX)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属抗代谢药类,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达到阻碍肿瘤细胞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多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肉瘤、软组织肉瘤及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其疗效虽然显著,但其副作用较大,常可导致严重的消化道黏膜溃疡、发热及出血等,其中口腔黏膜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尤其在骨髓抑制期黏膜的损伤增加了感染,特别是致死性感染的几率,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因此,化疗后患者口腔溃疡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对保证化疗计划顺利执行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79例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口腔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的临床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故目前胃癌难以早期诊断[1].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化疗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情况已不少见,现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7月27日入院的1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时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情发展过程和临床护理过程.该患者重度骨髓抑制期出现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经过积极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联合抗感染、药物促进骨髓增生、营养、对症治疗,做好基础及心理护理,此例患者顺利度过重度骨髓抑制期.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早期强化疗是小儿急性白血病(AL)持续完全缓解及长期无病生存的重要因素.但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严重感染、合并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率[1].因此,如何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成为当前治疗小儿AL成败的关键.我院1995年以来对47例儿童AL,强化疗同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血液肿瘤病人蛛网膜下隙出血常引起突然死亡[1]。我科室于2011年8月收治1例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经精心急救及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急救及护理总结如下。
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居血液病之首位[1],肛门自身的解剖特点及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或化疗药物的使用,化疗后骨髓呈抑制状态(病人进行性贫血,白细胞<0.5×109/L),机体抵抗力非常低下极易诱发肛周感染,病人本身若患有痔疮、肛裂等更易引起肛周感染.历年来自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发生率高,病人因肛周感染而痛苦不堪、增加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导致下一周期化疗用药延迟进行,对此,针对现存问题经过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科学论证、结合临床具体实施情况,采取改良坐浴方法、紫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并加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白血病病人现存的潜在的护理问题得以解决,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有效降低肛周感染率,使骨髓抑制期病人减少发生肛周感染几率,部分发生肛周感染的病人,治疗恢复时间缩短,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化疗的不利因素,现报告如下.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白血病病人的治疗效果主要决定于所患白血病的类型、所选择的化疗方案以及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支持治疗,特别是严重骨髓抑制期病人出血的护理时预后的影响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大剂量化疗严重骨髓抑制期[1].现将我院1996年-2002年大化疗后出血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肺部真菌感染[1]属于白血病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继发性感染疾病,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应用,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急性白血病患儿在经过化疗后,体内的粒细胞含量降低明显,在重度骨髓抑制期普遍存在继发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属于白血病继发真菌感染的多发部位,但是在临床CT诊断中,肺部真菌感染缺乏特征性[2],极为复杂多样,因此存在较高的误诊率.再加上患儿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患儿病情更为复杂化,造成患儿CT表现更为复杂.笔者选择我院2011-2014年救治的2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现报告如下.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目前临床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病人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易并发口腔、肛门、上呼吸道及全身各部位感染,以及各个脏器出血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作好化疗后抑制期的综合护理,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小儿白血病化疗强度的不断加大,化疗中感染的机率也不断提高,因此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1994年开始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的同时,应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