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体育保健课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牡丹江医学院体育保健班35名学生进行1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实验,对实验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及总分(t=2.11,3.26,4.34,4.87,3.36,3.46,3.87,4.31,4.62,2.47,5.13;P<0.05)都存在差异.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体育保健课教学对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保健生是指因身体某种先天因素或后天意外或疾病而致某种生理机能欠佳或丧失,不能修读正常体育课,而修读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小群体.本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自评抑郁量表(SDS)[2]、个人评价问卷(PEI)[3]、自尊量表(SES)[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应付方式问卷[6]对肇庆学院修读体育保健的128名保健生进行了评估.其中男生70人,女生58人,平均年龄约21岁,并与在该校随机抽取的151名正常学生进行对照.保健生与正常学生无性别、年龄差异.
提高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水平,重视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实践课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中医学方法与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的课程设置需要,提高保健课结构层次,丰富保健课教学内容,对于特殊学生人群做到体医结合的新拓展,发挥体育运动的优势,规避盲目运动的不科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分组讨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中医学理论,运用到体育保健课教学中,达到使保健课学生通过简单易行的中医方法恢复身体健康或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目的.
根据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参加体育保健课学生的特点,探索采用运动处方进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加快健康的恢复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
为丰富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总结轮椅健身操的特点,分析体育保健课中增设轮椅健身操的功效与需具备的条件,提出体育保健课中增设轮椅健身操内容的可行性.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师资结构单一和教学医疗设施缺乏等问题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和分析研究,以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为视角,从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构建体育保健课学校与医院联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与医院联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些困难,是现行体育保健课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体育保健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研究职业高校体育保健课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寻求提高保健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使每一名伤残、病弱的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高等体育教育.
体育保健室的建立,为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提供了必要场所,为体弱的学生、病残的学生及健康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不仅起到了健身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得到康复.根据体育健康学院体育保健室的现状,提出实脸设备首先要在满足本院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情况下,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学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