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了探索在不同的情境利害关系下,亲疏关系对大学生良心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内隐联结测验( IAT)测量100名中国大学生的良心行为。在内隐联结测验( IAT)中,通过内隐测量方法讨论情境利害关系大小和亲疏关系大小两个因素对大学生良心行为的影响效果,用利害关系不同的情境故事材料作为实验启动条件,考察在不同情境下,个体对亲疏概念与积极属性/消极属性词的联系是否存在差异;随着亲缘关系的增加,情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良心行为反应产生的可能性。结果相对于非亲属概念与积极属性,亲属概念与积极属性的联系更强,即表现出了亲疏关系的良心内隐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利害关系小的情境启动下表现更突出(T1=387.4642,T2=262.9428),两种情境下的良心内隐效应值差异极其显著(t=5.594,P<0.001),且效应值不存在性别差异(t=0.141,P=0.888)和专业差异(t=1.07,P=0.287)。结论情境利害和亲疏关系对大学生良心行为有影响。
目的:探索在不同的情境利害关系下,亲疏关系对大学生良心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内隐联结测验( IAT)测量100名中国大学生的良心行为。在内隐联结测验( IAT)中,通过内隐测量方法讨论情境利害关系大小和亲疏关系大小两个因素对大学生良心行为的影响效果,用利害关系不同的情境故事材料作为实验启动条件,考察在不同情境下,个体对亲疏概念与积极属性/消极属性词的联系是否存在差异;随着亲缘关系的增加,情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良心行为反应产生的可能性。结果相对于非亲属概念与积极属性,亲属概念与积极属性的联系更强,即表现出了亲疏关系的良心内隐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利害关系小的情境启动下表现更突出( t1=387.4642, t2=262.9428),两种情境下的良心内隐效应值差异极其显著( t=5.594, P<0.001),且效应值不存在性别差异(t=0.141,P=0.888)和专业差异(t=1.07,P=0.287)。结论情境利害和亲疏关系对大学生良心行为有影响。
人类的一些行为特征(如利手、扣手、叠臂、叠腿、利足等)具有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往往存在人群间的差异,所以成为学者常用的人类学研究指标,用以分析不同人群的亲疏关系.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内蒙古汉族[1, 2]、蒙古族[1, 2]、朝鲜族[1]、回族[2]、鄂伦春族[3]、鄂温克族[3]、达斡尔族[3]、贵州布依族[4]、宁夏汉族[5]、回族[5]、海南黎族[6]、苗族[6]和汉族[6]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结核病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的发病率较控制良好者高3倍[1].本研究对国内20年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其原理主要是对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结构的变化[2,3],获得了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研究现状,为该合并症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起一定的导向作用.
目的:探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件的临床特点及伤害危险的相关因素.方法:首先根据不同的送鉴原因分成三组进行诊断及责任能力的比较分析;再按鉴定为有病无或部分责任能力分成有病和无病两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家属要求、预审要求、收容要求鉴定的三组例数分别是25、54、41例,他们被鉴定为有病无或部分责任能力的分别是23、38、7例,经χ2检验,第三组与前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病组68例伤害对象为116人,无病组52例伤害对象为83人.有病组被鉴定人具有典型精神症状和伤害对象为亲友的人数均明显高于无病组,差异显著;而无病组伤害的对象与案犯有仇怨的人数则明显高于有病组,差异显著.结论:被鉴定无病或诈病而有责任能力的案犯多数是在收容暂押过程中出现举止行为异常被送来鉴定,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多表现为不言、不动、不食或无规律的兴奋.精神病人伤害的对象以亲友为主,而一般无现实生活中的仇怨,正常人则反之.
目的 探究医学生对其父母及不同亲疏关系亲属慢性病危险因素认知及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高校100名医学生和231名非医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其父母等亲属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父母和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在健康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的影响、吸烟或被动吸烟的影响、预防冠心病措施、每日静坐时间等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健康行为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选项在非医学生的父母与其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O.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知晓不饮酒是健康的生活方式(OR=0.139)、知晓适量运动能有效预防冠心病(OR=0.315)、BMI(OR=1.072)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医学生的自身身份影响及健康宣教作用对其亲属的慢性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与健康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亲缘关系不同影响也不同.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医学生也应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尽力做好身边亲人的健康宣教工作,为预防慢性病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整合以往有关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发现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亲疏关系”效应.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关系核心构架的“阶层关系”等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深刻作用.以“阶层关系”认知为核心的关系认知可能调节着特质认知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