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可以对大脑进行无损的结构和功能成像,其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结构成像方法;脑电图(EEG)、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等功能成像方法.目前各种结构和功能成像方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之中.而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正电子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等功能成像方法由于其具备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也可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研究.
现代医学实践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伟大的生理学家Bernard所提出的内环境这样一个概念,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今天对血液和尿液的检查也正是反映了Bernard的思想.我们知道许多疾病特征性变化是在分子水平,而不是在细胞水平,常常在可以检测到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之前疾病就已经发生了.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适应症及疗效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作者曾对2例左心功能不全 伴左室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实施TMLR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年和1年6个月。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性,53岁,前间壁心梗史3.5年。术前心绞痛(加拿大分级)4级。心电图(EKG)示 Ⅰ~Ⅲ、avL、avF、V1~V6导联ST段下斜性及J点压低改变。冠脉造影示三支血管弥漫 性 病变,前降支中远段100%闭塞。左室造影示前侧壁及心尖部室壁瘤40%,伴心尖附壁血栓形 成。超声心动图(UCG)示室间隔近心尖部,下壁,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轻到中 度返流,心尖部附壁血栓约20×40 mm2大小,面积长轴法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8.6%。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5.6%。心肌核素显像(SPECT)示左室前壁及前间壁、侧壁、下后壁 心肌缺血表现。术前肺通气功能显著障碍(阻塞型),弥散功能重度减退。1998年12月在全麻 下,经左前外侧切口,切除部分第5肋骨后进胸,在食道超声(TEE)监测下行单纯TMLR,术中 见心尖部室壁瘤,避开室壁瘤及附壁血栓区域,在左室前、侧、下壁共打孔22个。术后2 h 清醒,辅助呼吸9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 μg/min/kg)25 h,在ICU治疗16 h。无体肺循 环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肺部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第13天出院,出 院时心绞痛基本消失。术后1年6个月随访,心绞痛1~2级。 病例2,男性62岁,前壁心梗史7个月。术前心绞痛3级。心电图示房颤心律,Ⅱ、Ⅲ、avF、 V1~V6导联ST-T缺血性改变。冠造示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心尖部室壁瘤20%,伴心尖 附壁血栓形成。术前2次UCG示LVEF为20%,药物治疗后LVEF改善为30.5%。TEE示左室前壁, 外侧壁及前间隔运动消失。左室外侧近心尖附壁血栓约45×23 mm2大小,左房23×14 mm 2附壁血栓形成。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0.3%。SPECT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心尖部及下壁 为心梗表现,仅少量存活心肌。但正电子断层扫描测定心肌代谢提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及心 尖有存活心肌。1999年1月在全麻及TEE监测下行TMLR,于左室前壁及前壁近心尖部打 孔16个 。术后3 h清醒,辅助呼吸20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9 μg/min/kg)共24 h,于ICU治疗22 h,无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天下地活动,术后16天出院,心绞痛消失,随访1年,心绞 痛1级。
目的采用计算机提取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图像序列中葡萄糖代谢降低区域.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PET图像分析方法,即先将图像变换到小波域上再进行统计检验,充分利用了小波变换的多尺度特性.结果首先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的PET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认为该方法比在空间域上直接检验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好的抗噪声性能和更快的计算速度.用该方法对一组AD(老年痴呆)病人实际PET图像中葡萄糖代谢降低的区域提取得到与国际公认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SPM相似的结果,并与通常AD病人葡萄糖代谢降低区域相吻合.结论该方法为PET等医学图像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尺度、高性能的分析手段.
目的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显示经脉血气运行的三维定位.方法在经脉线的生物物理学体表定位的基础上,循经皮下注射放射核素,然后在PET下显示其运行轨迹,通过断层扫描,观察其三维定位.结果经过8例正常人40次实验,正面位可见放射核素的运行线与生物物理实验线吻合,纵断面显示其循行在体表下的一定深度.结论PET能够显示核素循经脉运行的三维定位.
介绍了microPET的原理、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同时也提及了该技术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报道亨廷顿病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分析1例经基因检测证实的亨廷顿病患者CT、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CT)影像学表现,并复习文献. 结果 头颅CT及MRI提示双侧尾状核萎缩,侧脑室前角扩大.尾状核头部最大直径、壳核最大直径值减低、双尾状核比率和双额角比率值增高.1H-MRS出现异常乳酸峰并提示基底节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值减低,胆碱复合物/肌酸值增高.PET/CT示双侧基底节代谢减低. 结论 1H-MRS代谢异常及PET/CT基底节区代谢减低有助于诊断亨廷顿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PET图像重建方法得以很大的改进,其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能压抑噪声和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快速重建算法的研究是目前一个热门课题。本文简介了PET图像重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此外,对PET的三维重建也做了一些简介。
传统的放射治疗基于CT图像上组织密度的差异和大小进行肿瘤靶区( gross tumor target, GTV)的勾画,但这种解剖影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肿瘤的大小和范围,特别是有炎症、瘢痕时,因此如何更精确定义GTV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正电子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显像通过不同的核素示踪剂显示肿瘤细胞生物标志物在细胞代谢、增殖、乏氧等微环境方面的变化,这种功能显像为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生物异质性和优化靶区方面提供关键信息。所以基于PET-CT的定位弥补了常规CT定位时GTV勾画的缺陷,为精准放疗带来新的契机。
传统的放射治疗学,从诊断、分期、治疗计划、监测和预后评估均建立在X线、CT、MRI、B超等影像检查基础之上.